肠结核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肘后备急方一部丰富的中医急救手册 [复制链接]

1#

《肘后备急方》——一部珍贵的中医急救著作《肘后备急方》是古代中医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急救手册。这部书籍由东晋时期的名医葛洪所著,原名《肘后救卒方》,后简称《肘后方》。它精选了《玉函方》中的实用单验方和灸法,以供急救之用。经过历代医家的增补和修订,如梁代陶弘景的增补录方,以及金代杨用道加入的《证类本草》单方,最终形成了现存的《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主要内容

《肘后备急方》一书详细记载了各种急性病症以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多种方法。同时,书中还简要描述了部分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首次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病症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提出了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的创新方法,这被视为中国免疫思想的初步萌芽。目前,该书已有明、清时期的十余种版本流传,年后更是出现了影印本和排印本,使得这部珍贵的中医急救著作得以更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馆藏《肘后备急方》的影响

《肘后备急方》一书不仅收录了众多疾病,更蕴含了珍贵的医学信息。其中,对天花症状的详细描绘,以及对天花危险性和传染性的精准阐述,均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记载。此外,书中对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其“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以及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疾病的全面论述,都展现了其与现代医学不相上下的完备性。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载的被疯狗咬伤后用疯狗脑组织涂抹伤口的治疗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治疗思路高度契合。在面对流行病和传染病时,《肘后备急方》提出了“疠气”的概念,明确否认其与鬼神有关,这种科学的认知至今仍颇具洞见。同时,书中对恙虫病、疥虫病等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出现最早、叙述最为准确的。

《肘后备急方》中的方剂学成就

在《肘后备急方》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对各种疾病的详尽描述,还能发现其对方剂学的深刻见解与卓越成就。这些方剂,针对寒热、瘧疾等诸多病症,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展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与精髓。、药物选择简廉易得:在《肘后备急方》所收录的首方剂中,单方占据了较大比例,达到50首,且多由一味药组成,这体现了早期方剂的简洁特点。而复方,即由两味及两味以上药物组成的方剂,则共有首。这种单方与复方的分布,既展示了古朴的医学风格,也契合了急救时用药精少、药效专一的原则。书中所提及的药物,如大蒜、生姜、葱、盐等日常用品,以及豆豉、苦酒、生油等常见食材,还包括五谷六畜、花草树木等自然之物,均是易于获取的易取之药。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约种药物,其中植物药占据了大半,动物药和矿物药及其他药物相对较少,且贵重药物并不多见,多为山野间的易得之药。2、灵验实用,疗效显著:陶弘景在“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中高度评价了书中的方剂,称其“皆是撮其枢要,或名医垂记,或累世传良,皆灼然可用”。这些方剂不仅在当时深受赞誉,而且流传至今,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卷一·救卒客忤死方第三》中记载的“麻黄四两,杏人七十枚,甘草一两”的配伍,不仅治疗范围广泛,而且与现代医学中的三拗汤相契合,成为一张宣肺解表、止咳平喘的经典方剂。此外,《卷二·治卒上气咳嗽》中介绍的“细切桑白皮三升,生姜三两,吴茱萸半升,水七升,酒五升,煮三沸,去滓尽服之”的疗法,药后即能感到“一升入口,即气下”的显著效果,被视为“千金不传方”。还有诸如常山治疟、麻黄治喘、商陆治水肿、大黄泻下,以及硫黄、水银、密陀僧治皮肤病等经验,都是古代医学智慧的瑰宝。

《仙翁肘后备急方》

在这部珍贵的医学遗产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灵验实用的方剂。它们不仅在当时深受赞誉,而且流传至今,为后世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些方剂以其显著的疗效,成为了古代医学智慧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陕西中医药博物馆荣获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称号,这一殊荣激发了该馆在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方面的更大热情。作为研学基地,陕西中医药博物馆定期敞开大门,迎接来自陕西省内各中小学的学生团体。在这里,学生们得以亲眼目睹诸多珍贵的中医药文物,如古老的医书、精巧的药具以及丰富的药材标本,更能够通过亲身参与互动,深入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并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博物馆将持续深化与各学校的合作,不断优化研学服务体系,致力于为更多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体验,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广泛传播与持续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