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超大城市如何应对疾病防控新民周刊 [复制链接]

1#

* 祺 季媛媛

一年前,也是初冬时节,上海一所小学里学生出现群体性呕吐腹泻,家长们担忧是学校食堂出了问题。

接到学校报告后,小学所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前往开展调查处置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来寻找病因,疾控人员不仅要对患病学生进行详细问询,还要访谈教师、保健老师、食堂工作人员、学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搞清楚发病的时间分布、班级分布、人群分布的三间分布特征,了解患病学生临床症状、发病过程等信息,细细梳理学生在校就餐和集体活动。然后对学校教室、食堂、公共活动区域等开展卫生学调查,为确定病因提供客观线索,探查食品原料及来源、食品加工操作过程、餐具及用具清洗消*、保洁情况、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各个环节。

疾控人员还要采集午餐样本和患者呕吐物、肛拭子,以及教室、厕所等公共活动区域环节样本,送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和病原体分型,来确认病原体。

第二天,区疾控中心向社会公布了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在学生呕吐的样本中检测出诺如病*。这个结果说明,引起孩子们呕吐的原因并非网传的食物中*,而是诺如病*感染。当时,上海已经进入诺如病*高发期,诺如病*传染性很强,是急性胃肠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人感染诺如病*后起病迅速,通常在24-48小时内即可出现症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

疾控专业人员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迅速找到了小学生群体性呕吐腹泻事件的原因,为孩子们的治疗和避免更多孩子感染诺如病*赢得了时间,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和社会恐慌。

只有在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才看到疾控专业人员的身影,体会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平常,我们很难觉察他们的存在。

在上海,有三千余疾病预防控制专职人员,还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配合疾控系统的各项任务,共同守护上海万居民的健康。他们,如隐形的钢铁侠,编织一张健康安全之网。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年的疾控专业化、精细化探索之路,为上海带来疾病防控的优异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年和年两次视察上海都强调了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也需要现代化和精细化,而过去几十年上海在疾病防控上的众多经验,正好说明了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的必要性。

健康,是每个人的“第一幸福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障“全民健康”正是疾控人的每天的工作。

这些学医的人究竟是干什么的?

不久前,一篇名为《有一种学医的人,存在感真的太太太弱了》的网络漫画在网上热传,做疾控工作的人看了深以为然——同样是学医的,医生大家都知道,但如果你说自己是疾控部门的,很多人脑子里升腾起一百个问号。

疾控工作到底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疾控工作到底做些什么?

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组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居民健康指标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由/10万下降到18.3/10万,国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居民健康指标更高,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3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为3.52‰;孕产妇死亡率为1.15/10万。上海民众的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国内领先,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介绍,国内外已经做过多个研究,说明公共卫生对人均期望寿命的影响。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年-4年,美国人均期望寿命从47.3岁提高到77.5岁,提高了30.2岁,其中公共卫生的贡献度为87.8%。

复旦大学郝模教授团队的研究结论认为,从年-年,江苏人均期望寿命从51.9岁提高到78.5岁,提高了26.6岁,其中公共卫生的贡献度为77.9%。

“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与疾病不断抗争的历史。而公共卫生的发展,对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威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著提升了全世界的人群健康水平。”付晨主任说。

疾控工作者,都会提到“曲突徙薪”这样一个故事。《汉书·霍光传》记载:“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故事说的是,客人见主人家里烟囱是笔直的,灶旁堆放了柴火,劝告主人要改成弯曲的烟囱,并把柴火移到房外,以免失火。主人不听,后来真的失火了,邻居赶来救火。火灾扑灭后,主人设宴感谢帮助救火的邻居,却仍然没有重视到当初劝告他预防火灾的人。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付晨主任介绍,疾控系统的职责是预防控制各类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保障国家(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70年来,在各种重大疾病威胁面前,上海各级疾控机构(及其前身——卫生防疫站)始终冲锋在前,倾尽全力,为上海这座城市构筑了牢不可破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赢得了一场场城市保卫战的胜利,及时、高效、专业地守护一方平安,有力地维护了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疾病预防的“上海经验”

上海疾控工作的成绩单上,记载着这样一些重大事件:

——新中国建国后,面对传染病肆虐,积极防控各种重大传染病,相继消除了血吸虫病、丝虫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疟疾等传染病。

——上世纪70年代,有效防控桑毛虫皮炎疫情(发病人数50万人)。

——上世纪80年代,有效防控甲肝大流行(发病人数34万人)。

——3年,有效防控非典疫情,取得了“无群体性暴发、无社区传播、无医务人员感染”的防控效果,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誉。

——年,全球首次发现并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疫情,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誉。

——近年来,有效应对了福岛核辐射污染事件(年)、浦东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年)、*浦江死猪污染事件(年)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承担了世博会(年)、进博会(年、年)、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年)等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圆满完成汶川大地震(8年)、印度洋海啸(4年)等重大灾害救援。

年,上海市疾控中心正式成立,将过去的市卫生防疫站、市结核病防治中心、市寄生虫病防治中心、市劳动卫生研究所、市肿瘤防治中心、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市皮肤病性病防治中心七个部门合为一体。成立上海市疾控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疾病谱的转变,资源整合,提升效率。

付晨认为,上海疾控体系的“成绩单”,主要来自制度创新和精细化管理。

疾控部门首先划定了重大疾病(新发输入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五类重点慢性病)、重要场所(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重点公共场所、具有职业健康危害的企业)、重要危害因素(环境、食品)、重点人群(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