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就没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后悔呀……”
43岁的王女士,3年前由于总是腹泻做了一次结肠镜,结果发现数枚乙状结肠息肉,医生当场进行内镜切除。
经过病理证实,王女士的息肉为绒毛状腺瘤,这种腺瘤易复发、易癌变,医生叮嘱王女士术后半年一定要复查肠镜,再根据首次复查的结果,确定二次复查的时间。
但由于王女士术后并没有任何症状,医院折腾,费时间,于是就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息肉切除后3年内没有检查。
年初,王女士就有大便带血的表现,由于间歇性发生,初期以为是上火了。又受到疫情影响,也没有专门去问诊。
直到最近,大便带血频繁,而且血色变深,还伴有脓液,医院就诊,结果显示:中晚期乙状结肠癌。
肠癌“儿时”多是息肉
肠癌是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谱中位居前五,每年每10万人中就有新发病例20—30人。
而据统计,80%~95%结直肠癌都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的,其恶化的途径往往是从小息肉-腺瘤-高级别瘤变-结直肠癌。
不过,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大肠息肉按性质分为,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是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属于良性息肉,恶变几率很小。而腺瘤性息肉则生长诱因复杂,往往癌变的几率也较高。
腺瘤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是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
无缘无故的,肠道怎么就会长出“小疙瘩”?其实,息肉产生的诱因大都跟我们的生活相关,只是我们没有给予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