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泼妮娃
年不到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
美国大选将成为年度最佳反转大戏,连日本*府都表示,战局混乱不明,将“不必急于”对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发贺电——*知道还会有什么戏码出来?
01撕裂的美国大选愤怒在燃烧
前天心血来潮在微博上做个美国大选的小测试,网友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有网友调侃,我个打工人,也就是凑热闹,看猴戏(被点赞最多,说明什么),谁当总统,跟我又有毛关系,又不给我涨工资!
这活脱脱一个既打开一条门缝听外面人群的热闹声,再关起门来疯狂拍打土拨鼠的青年形象。
这里面隐藏着一种深层的愤怒。就像世界变好还是变差,竟然都跟我无关!
因为太多人正被一种深深的、无可名状的无力感伤害着,干脆用冷酷、漠视、麻木来武装自己。可以说这是当下物质世界膨胀、精神世界动荡的反噬现象。
你找不到真正关切的热情,也找不到真正无关的冷却。
我们只是试图从一片混沌里,抓出一两个核心词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自由”,以及自由里深藏的独立,平等,尊重,自我价值,生命神圣。
“责任”,以及责任里担负的爱意,友善,真诚,欲望,美的追求。
在现实的语境里,诡异的是,你越追求自由,就越被自由所禁锢;你越想承担责任,就越被责任所驱逐。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动荡的世界,对个人来说,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是暗流涌动。
如果世界让你不安,那就对了。
因为现实让人根本不能安于现状。已经快到了一种“越追求什么,就越失去什么”的地步。
开始主张人人精进,晋升“精英”阶层;接着痛批“奋斗逼”,认为是“奋斗逼”扰乱了市场基本秩序,然后诞生“内卷文化”,无限消耗却“颗粒无收”,再到人人以“打工人”自居。
流行文化对价值观的不断颠覆,让很多人无所适从。
还没来得及适应一种旧价值体系的时候,又被新价值宣扬的浪潮所扑倒。
不要说年轻人是先建立了自己清晰的价值观才进入社会的,而是进入了复杂的社会体系,才搭建起了更模棱两可的价值观。
这种严重的价值冲突作用在个人身上是如此直接而具体,体现在:你甚至不知道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如何表现才好。你失去了倚靠的关键。
所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一切变得无比虚无,一切变得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感到异常空虚的深层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愤怒的背后是无奈的虚无。
02相比你的笑容,你的愤怒更多
有一天我问身边的人,你觉得我经常笑吗?
收到这样一个回答:相比你的笑容,你的愤怒更多。
这真令人震惊。完全颠覆我自我认知的结论。
我爱说话,我说话的时候会笑。就像某种不自觉胡乱夹带的玩意,不由自主出现在脸上。这会让我看起来比较亲和,有时候也像个傻子。
所以凭借这个经验判断,我理应是个“爱笑之人“,况且还有很多青春年代的照片为证,把笑容成功凝固成历史。
然而,人无法时刻体会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人只记住自己愿意记住和相信的“美好的”那部分。
这也是经常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往往天壤之别的原因。
由此展开想,我的愤怒来自哪里?是什么事触动了我的愤怒?常以什么方式表现我的愤怒?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情商》一书里提到:
所有的情绪在本质上都是某种行动的驱动力,即进化过程赋予人类处理各种状况的即时计划。
这挺让人感到宽慰,也就是说,出现的各种情绪,背后是潜意识想要获得某种行动,然后通过表层的具体情绪去显露出来,从而引起自身的注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绪成为目标的驱动器。
Ok.那么愤怒代表什么?
其一,代表无望的恐惧。
这发生在人们想改变些什么却无力改变的时候,目标的马达已经隆隆发动,庞然机器却纹丝不动。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无把握和对当下的失控感,它让人如坠深渊。
其二,代表对现状的强烈挣脱欲望。
比如,对一个母亲来说,她或许没那么喜欢做母亲,没有耐心。要用余生去照看一个生命的成长,这个事情初看似乎十分美好,但做下来,非常磨损心性。
她总想在女人和母亲这两个角色之间选一个,想要一个可以随心支配自己的时间,但已无从选择,种种束缚感继而带来一种愤怒。
其三,代表隐秘的宣泄。
这个世上没有人百分之百懂另一个人,亦无人完全契合对方所有的需求,何况还有很多不被接受的事态,都能形成不被理解的孤独,无从诉说的秘密,这与生俱来的孤独以及后天累积的秘密、抗拒也会变成燃烧的愤怒。
丹尼尔.卡尼曼发现,愤怒是最有诱惑性的消极情绪。在人们希望逃避的所有情绪当中,愤怒似乎是最难以妥协的,也是最难以控制的情绪。和悲伤不同的是,愤怒可以激发活力,甚至令人振奋,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上瘾“行为。
03逆着走,会有趣得多
话虽如此,但任由虚无吞噬,任由愤怒肆虐,那就太便宜它们啦,人生也未免太过无趣。只有逆着走,才会有趣得多。
或许我们可以试试:
构筑你的语言,用它来表达观念
我们知道,人类认知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事物、观念、语言。因事物而产生观念,进而出现语言。我们能做的,让观念符合事实,然后努力做到语言与观念的高度契合。
作家村上春树曾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语言,有语言自然有故事,再有故事而无语言,故事也无从谈起,所以文体就是一切。”
用思考分辨、筛选、抵御不符合实际的洪流,再用语言构筑属于自己的篱笆墙。
用适度思考,取代过度学习
相比针对“学习”的热血和号召力,“过度学习”是非常隐蔽而损耗的,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简单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是否属于“过度学习”:
将事情复杂化并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总是过度收集别人的意见;忽视自身经验的作用;总追求继续研究和深造才能获得自信;形成自我贬低的表达方式。
仔细观察一些极具思考力的人,他们几乎不会犯过度学习的毛病,分配给思考的时间远多于学习的时间,而且其思考几乎是以“暗盒”的方式进行。
他们所有获取的信息也只是被分配在脑袋中的一个个盒子里,所以从来不是担心信息过载问题,而是信息稀缺。但这种信息稀缺不会引起对新信息的盲目吞噬,而是有所选择,有所补充,有所舍弃,最终获得的结果是: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庞大的思想王国,君临天下,无人可以撼动。
写在最后
别担心,慢下来想一想,
世界不会因此衰老一分钟。
来源:泼妮娃(ponew)趣读旅行(ID:Koalatravel)原创作者
致谢: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欢迎转发分享。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
往期精彩推荐:
性感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再婚:真正的爱是美与激情的产物
写在熊伤人之后:原创不是文字或观点,是一种思考能力
上海野生动物园撕咬人的熊:我八成抑郁症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