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理学的立身之基心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在哪里
TUhjnbcbe - 2023/8/28 20:50:00
中医对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65356.html

要构建中国心理学,首先要明确中国心理学所说的“心”到底是什么?它在哪里?它的本体是什么?这是中国心理学的立身之根,奠基之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中国心理学的构建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是构建中国心理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心”的谈论,可以说是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印迹。

似乎人人都知道“心”是什么。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即使是三两岁的幼童,如果问他(她):想我了吗?他(她)会郑重地点点头;如果再问:哪里想?他会拍拍自己的胸口或者肚子的位置——很显然,他(她)知道是心里想,也知道心是什么。

同时,又似乎人人都说不清“心”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语言来准确、清晰地来描述它,明明心里有,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因此,一直以来,“心”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清晰的概念。

心,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在哪里?

现在,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尽管都认为需要普及心理学,也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心理学,可是,每个说的“心理”都不一样,究其原因,根源就在于每个人心目中的“心”就不是一个东西,从根上就分叉了,一个人说一个样,而且多有矛盾甚至对立、冲突——这样充满自相矛盾甚至完全对立的观点的心理学如何让民众信服呢?如何能被当成科学(现在有人否认心理学是科学,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略过不谈)呢?又如何普及呢?

正如群友蓝雨所质疑的:如果连心是什么、怎么定义、在哪里都不知道,就无从谈“理”,犹如无根萍,无源水,不是吗?

因此,对于心理学来说,“心”是立身之根、奠基之石,何谓“心”?这个问题非说清楚不可!

正当笔者打算创作本文时,群友蓝雨又心有灵犀般地来了个神助攻,提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心理定义的“心”怎么定义?心是什么?在哪里?

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摘录有建设性、贴合主题的、我们提倡鼓励的发言如下:

中医心理学张续东:龙心理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兼容性,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征。西方哲学体系是二元对立的零和游戏特征。大家对这一点请务必清晰,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心理学是不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创造?过去中国人好像没有心理学这个名词。我们要搞清楚,“心理学”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被提出来的?

西方所说的“心理学”和中国古代的“心”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心理学”、“心理”和我们所古人所说的“心”,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事实上,我们祖先所用的心和心理这些名词,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而西方的“心理学”,则是一个名词,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去解释“心”与“理”,在概念上是不对的。

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心与心理,而后再去看心理学这一个名词。

心理在中国文化当中,心学,像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等等,它包含的内容内涵,它包含的内涵是特别的丰富,特别的深刻,甚至于深刻到了非普通人可以理解的程度。

也可以这样说吧,以我所知道的情况,很多西方所谓的学者,以他们的智商水平,是不足以去理解中国文化所说的“心”和“心理”的。特别是西方基督教思想的“一神论”,因为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神,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有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做到兼容和包容的,他们必然会陷入零和游戏和二元对立当中,甚至于是非敌即友、非友即敌的这样一种人生短视当中。

比方说最简单的一段话,就是“众生本自一体,天人合一”这样的思想,西方的所谓的哲学家,也没有几个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去理解。

补充一点:中国人所说的心与心理,更多的是在“道”的层面上,而西方心理学则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相对来说(比较)肤浅的东西。中国人在探索“道”,所以古今同理;(而)西方人探索技术,所以西方心理学技术流派非常多。因为道它只有一个,就是符合宇宙规律、客观规律。当道通的时候,你可以演化出无数的技术出来。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南若李小红:心理的心不是指大脑也不是指心脏,我认为之所以叫心理,是因为当人们感觉痛苦的时候,不是感觉到脑子疼,而是感觉到胸腔的部分疼,而这个部分最重要的器官是心脏,那么我们要去形容自己的难受的这种活动感觉,会接近于用心来替代,然后进而形成心理这个词,它代表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感知,意识活动,大脑工作,身体感觉等等一系列活动下抽象出来的一个综合描述。其实现在也很难说明心理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谁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它到底藏在人的身体的什么部分,是说不清楚的。

能理解道的太少,普通人需要术。

佛说欢喜见空相:心理也可以理解为佛家的念,念生一切生。念无一切亡。心理学这个问题从哲学层面来说。一个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所谓答案是盲人摸象各有千秋,立场站位知识结构不同得出的答案不同。

梅花雨桐:“心者,机也。”天机、灵机、机芯……其实我也不懂哈。

蓝雨:我看了一些心理学学术论文,基本是脑科学研究。王阳明先生说“心即理,理即心”,“无善无恶心之体”有见性,似乎《传习录》没有看到文字专注说明“心”是什么,怎么定义?在哪里?的诠释和文字。我才疏学浅,没什么学究,所以提出问题

但凡西方心理学家能出几本畅销心理学书籍,里面多少都会透入出学习过东方文化,或者直接说明受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

西方心理学家多年的历史来指导五千年文明的“心理”,我总觉得有点“不经世事的小儿欺负饱含诗书的老叟”的味道,心酸酸滴。

真源(叶峻铭)?:阳明先生精通儒释道几家学问,念起意动时阴阳善恶起,故心之本体无念时无善无恶。然道家细分心为五脏之首,器官也。其神分阴阳二神,阴神为意识,阳神为丹元;故大脑为意识之器官而已。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之核心,从身体器官的感知到意识,丹元的觉醒都可以称为心理活动。一点浅见!

那么,心,到底什么是呢?

这当然绝不能用西方心理学的理念和逻辑来倒推!

那样的话就是颠倒历史、先后不分、数典忘祖!

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心”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心理”一词至少是早在公元年的晋代已经广为人知、家喻户晓了,怎么可能用年后才在西方萌芽的“PSYCHOLOGY”的理论来解释呢?它又怎么能解释得通呢?怎么能解释得清呢?又如何能解释得准确呢?

——当然必须得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答案!

上古遗书《尚书》中已有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便是中国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传”。这里的“心”,传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人有心道亦有心,且两心有所不同;二是先有人心后有道心,道心实出自人心,但各有特点——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人类的认识、理解和看法,岂不是全部出自人心吗?

由此可知,中国古人对于“心”的认识和记载,的确已经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

说到中国文化,自然是绕不开儒释道。

有些朋友,像群里的隋文祥,也早已经注意到了《易经》、《道德经》其实讲的是一码事儿,儒释道是一体。

实际上,中国文化之所以分为三家,其实只是因为三家各有特点,视角不同、切入点不同、路径不同、具体方法不同。然而,殊途同归,三家的目的和宗旨,正如孔子所说“心安即可”,皆在于助人“心安”——现代人称之为“心理服务”。

因此,儒释道,其实原本就是一家,只不过是家业大了,后辈们想法多了意见不统一,整天争论,吵得不可开交,于是干脆分家了事。不过,虽然分了家,但毕竟仍然是一家人——按照中国的风俗习惯,三家也好,百家也罢,打断骨头连着筋,都还远没有达到超出五服的水平——谁敢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道”?谁敢说孔子推崇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居其所而天下共之”不是“无为”?孔子的主张与道家本质区别在哪里?出土的郭店楚简也说明,至少是在战国时期,并不存在今天所看到的儒道之区分对立,这又怎么能说他们不是一家呢!

那些总是习惯了分什么这家那家的,不过是只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一段而已,未见全貌,有误解在所难免。冰虫难解夏语,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其实,当时诸子之间的争论争吵,其实就跟今天的心理圈是一样一样的:虽然各自说一套,看似分支众多,实际上区别只在于各自说的都是“自道”层面而非“道”的层面——“自道”非“道”,“自道”中那些共同的、共性的东西才是“道”——道的层次低了分叉就多了,于是就有了分支、门派;至于在术的层面,可以一人多术,那就分叉更多,更加“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其实,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简《恒先》中早就把这些道理揭示得非常清楚明白了:“明明天行,唯一以犹一,复以犹复”。意思是说,天地运行之道,已经非常清楚明白了,一个一个又一个,就和一个是一样,宇宙间的一切,不过是重复了又重复而已——而这,完全是由人性和人心所决定的!中国古人早就看透了人性和人心!

有历史学家惊呼:“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好像麦哲伦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欣喜若狂。

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恒先》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套用在历史领域,那就是:历史本来就是一次次地在重演。这能算是“新”发现?这能是学术“创新”?不过在拾古人牙慧而已!

只是,“一以犹一复以犹复”并非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重而不同”,没几个人能看得透而已!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看不透?

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学到老祖宗的智慧,没有真正领悟人性和人心!

而这,正是中国心理学——龙心理,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讨论何谓心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在哪里?它的本体是什么?下期我们将从文字学的视角与大家继续分享,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理学的立身之基心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