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友情幼时邻居中学同校
TUhjnbcbe - 2023/9/30 16:15:00

年6月30日,杨振宁再一次走进邓稼先的病房,俯下身去屏声敛气地聆听病榻上挚友的嘱托。

此刻邓稼先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妻子许鹿希照顾他换上一身衣服,搀扶着他来到病房阳台。邓稼先和杨振宁并肩而立,拍下了一张合影。

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精神略显疲惫,但是笑容依然爽朗坚毅,一如他的品格。他的唇嘴角处,有一丝血迹渗出,看着让人心痛。

杨振宁走了,病房又恢复了安静,邓稼先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台上那一大束鲜花入神……”

年7月,已担任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因为身体不适,不幸检查出直肠癌时,已是晚期。“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他略显平静地说。他住进医院,将近一年时间里进行了三次手术。

住院期间,邓稼先常是满怀期望地对身边的家人说:“这次我出院后,已经不能做原来的工作了,还有许多有意义的工作,等着我去做。我想研究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它能直接造福与人类。”他还说过:“我很喜欢自由电子激光,能研发成连续可调控的激光器,非常实用。”

杨振宁这次到了美国以后,他找到当时还没有上市的抗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医院。可惜药送来已经为时已晚。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女儿邓志典的怀抱中与世长辞,年仅62岁。一代科学巨匠,“两弹一星”之父,走完了光辉的一生。

杨振宁从国外给邓稼先妻子发来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年10月,杨振宁又回到祖国。一个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日子,在邓稼先大姐邓仲先和夫人许鹿希陪同下,杨振宁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挚友邓稼先。他缓步上前,献上一瓣心香,洒泪痛悼故友,悲不自胜。

杨振宁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心痛万分,我不由地回忆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中的点点滴滴,千丝万缕。我知道我将永远珍视这些记忆……

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幼时相识,出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接受同样的教育思想,有着相似的价值观。他们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国留学时又住在一起,立足于社会时都为科学作出卓越贡献。他们之间有着不平凡的友情。那是一段50年的志同道合、相交相知的路。

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同住清华园认识的。年,杨振宁随父亲杨武之和全家来到清华园,杨武之是留美数学系哲学博士,在清华任数学系教授。邓稼先父亲是美学奠基人,留美回来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同是安徽人,杨家是合肥市人,邓家是怀宁县人。两家都住在清华园西院内,杨振宁家住清华园西院19号,邓稼先家住清华园西院9号,相隔不远,这就使两家的来往更为密切。

杨振宁生于年,邓稼先年出生,来到清华园时,还都是小孩子。他俩因年龄相近,又都是男孩,彼此意气相投,童年已经是很好的玩伴。

一群小伙伴在园中到处跑。有什么好玩的就玩什么,看蚂蚁搬家,打弹珠,爬树……最危险的莫过于从气象台所在的坡顶上骑自行车冲下来,顺着一座没有栏杆而只用两块木板搭成的小桥上疾驰而过。车行急速,十分过瘾。

那时,各地烽烟四起,而清华园却是这群儿童的乐园,在顽皮的年龄,他们做了许多年少而不知危险的事。

后来邓稼先父亲兼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他们家搬进城,住西城区北沟沿甲12号。杨振宁与邓稼先暂时分开了。

后来,他们先后考进坐落在西单绒线胡同内英国人办的崇德中学。杨振宁早两年进校,年邓稼先也进入了这所寄宿学校。

杨振宁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学生,可是他从不恃才自傲。邓稼先自幼跟父亲学英语,八九岁时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进入崇德中学以后,英语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

虽两年不见,虽不在同一个年级,两个志趣相投的孩子,依然十分要好,课余时间总在一起打“墙球”。

邓稼先的母亲王淑蠲是个贤惠的主妇,又烧得一手好菜,担心儿子在学校营养不够,时常做些拿手的家乡菜送到学校。每逢这时,邓稼先便叫来杨振宁,这对小伙伴津津有味地实行光盘行动。

年,卢沟桥上的枪炮声,打乱了老百姓的日子,打破了学生充实而快乐的校园生活。战乱时的离别总是匆匆而又无奈,北平沦陷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全体师生组织步行,长途跋涉去湖南长沙,在那儿组建国立临时大学复课。年2月,临时大学又迁往昆明,在市郊起伏不平的丘陵间建起西南联合大学。

杨振宁随父亲杨武之举家随校迁徙,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因患肺结核,咯血不止,只好留在北平。年,邓稼先在崇德中学读到高一时,学校被迫停办,他又进入志成中学读高二。年他随大姐邓仲先,来到大后方,转入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当时他的四叔邓季宣是九中校长,邓稼先去那里入读高三。

杨振宁于年秋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本科学习结束后又继续进修了两年硕士研究生课程。邓稼先高中毕业后来到昆明,于年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杨振宁同系。他们在奔波求学的道路上又见面了,他俩共有3年的时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

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西南联大,物资匮乏、教学设备简陋,再加上日*飞机轰炸对人身安全的威胁,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在这样动荡不定的环境里,联大校方依然想方设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物理系从北平运来的一批教学和实验仪器,这时更显得非常宝贵。为了防止仪器受损,师生们把仪器放在大口径的空汽油桶里,再在地上挖一个大坑,使用完毕立即放进坑内。

西南联大的校舍是茅草顶的土坯房,窗户没有安装起来,刮风的时候,书本乱飞,必须用东西压着。下起雨来,漏雨是避免不了的。课桌不够,大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听课。“呜一鸣”的警报响起来,师生们又得赶紧跑警报。

杨振宁和邓稼先跑警报的时候,就一起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专业书籍,共同讨论物理学上的问题。当时老师们采取启发式教学,疑难问题要求学生们自己去阅读和讨论,这两个天赋异禀的大学生,常常各抒己见,求同存异。

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对杨振宁和邓稼先一生都很重要。他们汲取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生活中锤炼了意志,他们的友情也越来越浓厚深重。同时这两个青年亲身体验到民族被蹂躏的痛苦,他们发愤图强,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将来为国家复兴贡献一份心力。

年抗战胜利!杨振宁已经硕士毕业,考取了公费留学,8月28日去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邓稼先也在西南联大毕业。西南联大中的各校:清华、北大、南开分别迁回北方原址。邓稼先随校北上,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年,邓稼先也考取了公费留美研究生。在赴美之前,他写信征求杨振宁的意见,到美国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听说邓稼先也考取了公费留美,高兴之余经过仔细斟酌,给老同学选取了印第安纳普渡大学。第一:此校离杨振宁就读的芝加哥大学很近,两人可以经常见面;第二:普渡大学理工科水平很高,排在美国理工大学的前10名之内:第三:学校收费低廉。

邓稼先欣然采纳了老同学的建议。正好这时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高中毕业后,在哥哥的资助下要去往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读工程。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将二儿子杨振平托付给邓稼先,两人结伴而行,于年到达旧金山。稼先将振平送到芝加哥振宁处,然后到普渡大学就读。

杨振宁当时刚从芝加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留校担任讲师。他月薪美元,承担弟弟的大学费用,并供给他每月的宿膳费。

邓稼先初到美国学习,还没拿到奖学金的时候,经济上比较拮据,虽说是公费留学,但是官费有限。常常是杨振宁资助给邓稼先一部分生活费,一直等到他拿奖学金时。

年暑假,邓稼先来到芝加哥,和杨振宁兄弟俩相聚。他们同住在校内的一间房子里,一起煮饭、游玩、谈论……,重温儿时的情景。这是他们在美相聚时间最长的一次,一段欢乐温馨的时光。在杨振宁和稼邓先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他们当时合拍的照片。

暑假过后,杨振宁应聘去普林斯顿研究所工作。邓稼先、杨振平继续求学。年,杨振宁在美国与杜聿明先生的女儿杜致礼结为伉俪,并在美国定居,从事理论物理的科学研究。

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邓稼先的心情激动不已,无法平静,他仿佛听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祖国的渴望与呼唤。

年6月,他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撰写好博士论文:《筑核的光波蜕变》,顺利通过答辩,8月20日,26岁的邓稼先取得博士学位。

邓稼先出国仅用了23个月就取得博士学位,掌握了当时处于世界最前沿的理论核物理科学,为将来卓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8月29日,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邓稼先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远渡重洋,和多名留学生还有学者,回到祖国的蓝天下。

从那时起,邓稼先就与杨振宁分开走了,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创造、专研、奉献……。

年10月,26岁的邓稼先进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一做就是八年。

年春天,一项神圣的使命赋予邓稼先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作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他明白他所选择的,也知道他将要付出的,他和一批核武器研制的先驱者一道,在这个神秘而荆棘的领域里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此后,群众性场合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邓稼先消失在家人的视线里,亲朋好友都无从寻觅他的踪迹,连他的妻子许鹿希也不清楚丈夫的具体情况,只知他在执行着一项异常重要的工作。

年10月16日15时,神州升起第一朵蘑菇云,全国人民为之欢腾。

当杨振宁听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还不知道他的挚友邓稼先是原子弹的设计者。那时,杨振宁的科研成就硕果累累,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在学术界地位举足轻重,是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经常对人说:“杨振宁在规范场方面的造诣非常高。其指导作用将以世纪来计量。他在规范场的成就,也应该获一次诺贝尔奖。”

年杨振宁先飞巴黎,向中国驻法使馆提出探亲申请。他在中国大使馆一杯茶还没喝完,签证手续已全部办妥。

杨振宁飞抵上海后,接待人员在机场为他安排日程,并请他列出想要会见的人员名单。杨振宁渴望见到久别的亲朋好友,邓稼先是他首列的人员之一。

两位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挚友再度见面,他们思潮涌动,感慨万千!

杨振宁在北京的日子,因为邓稼先的陪伴,丰富而充实。但他并不知道,因为迎接他,邓稼先才从大西北的“学习班”给放回来的,此前他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已经“被学习”了四个月。

多年的辛勤,多年的付出,邓稼先过早地有了白发,与杨振宁相比,他显得苍老疲惫。

杨振宁问邓稼先在哪里工作,邓稼先回答说:“北京以外。”杨振宁又问是什么单位?邓稼先回答:“京外单位。”

回到家里,杨振宁问弟弟振汉,什么叫京外单位?杨振汉说:“哪里有京外单位,是他不便告诉你。”

杨振宁已意识到邓稼先的难言之隐,于是在以后的谈话中,小心翼翼地避而不问他的工作情况,但是心中的疑云久久不能散去。

结束在北京的行程,杨振宁要去上海,临登机前,在停机坪栅栏口,他突然回身对相送的邓稼先说:“我听说,有一个叫寒春的美国人曾经参与原子弹工作,这是真的吗?”邓稼先回答杨振宁,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杨振宁。

邓稼先把这个情况向领导汇报了。一直汇报到周恩来总理那儿,周总理明确指示:可以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年8月16日,在杨振宁离开上海经巴黎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在上海大厦为杨振宁饯行。席间,一位工作人员走到杨振宁身边,递上一个信封,说是北京派专人送来的。

杨振宁接过信封,撕开。信中写道:“振宁:你好!上次你问的问题,周恩来总理让我如实告诉你: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他低头读着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他为了民族而自豪,也为了邓稼先而感到骄傲。以他的应变能力,风度傲然,令人很难看到内里。他在人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他在海外盼望过的强国梦,被他的老同学实现了。中国人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

年杨振宁再次回国,来到了邓稼先家做客。俩人谈话的时候,又默契,又幽默。在他面前,邓稼先更多的时候保持倾听的姿态。

后来妻子问过邓稼先:“为什么你们俩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杨先生说话,你怎么不多说话呢?”邓稼先说:“杨振宁比我大嘛!”

邓稼先问杨振宁一些物理学或者科学上的问题,问的和说的都比较简单:这个问题现在在国际上做到什么程度了?我们想往什么方向去做,合不合适?杨振宁马上就说:这个工作在哪个国家哪个研究室,谁谁做到什么程度了,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拐弯的,怎么碰钉子的……,邓稼先认真地聆听着。

杨振宁对世界各国理论物理方面进展的情况非常清楚,甚至比科学杂志、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前沿知识都要早得多。所以邓稼先一问他,他就能滔滔不绝地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到俩人都不能够用语言完全表达了,就开始拿笔写了,写几个字就行,因为是公式。杨振宁逐渐了解到邓稼先的工作性质和历史功绩,对他更加敬重和关怀。

到了80年代,这两位科学家已是年届花甲的老人了。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仿佛又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童稚纯真的情怀。

年杨振宁来北京时,有一次在电话中与邓稼先闲谈,说话间杨振宁忽发奇想,要向邓稼先借辆自行车,两人一起骑车去逛颐和园。邓稼先犹豫着说:“自行车我家倒有几辆,可是……”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杨振宁也只好遗憾地作罢。

还有一次,他们一道去北海仿膳饭庄,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振宁对邓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旁边的工作人员听见原来两位大科学家聊天就谈论这些啊!

想当年在西南联大师生们都常常饿着肚子上课。还有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邓稼先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回想起这些往事,杨振宁和邓稼先都笑了。

年5月30日,医院探望邓稼先,看他精神尚好,两人谈兴很浓。他们一起回忆往事,互相询问熟识朋友的近况,杨振宁还兴致勃勃地介绍当时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状况,邓稼先卧在病床上,说的少,聆听的多。

杨振宁很好奇地问:“发射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邓稼先犹豫一阵,有点不好意思地竖起两根指头。杨振宁问:“20万?”邓稼先答:“20块。”杨振宁摇头不信。邓稼先又说:“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杨振宁再次摇头笑了:“开玩笑吧?”邓稼先认真地说:“我说的是真的,振宁。”

许鹿希在一旁说:“稼先说的是真的,过去没有奖金这一说,去年原子弹和氢弹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才发的奖金。原子弹特等奖的总数是一万元,但因为人多,人人有份,院里又垫上一些,才按10元、5元、3元三个等级发了。稼先得了10元。再加上氢弹的10元,共20元。”

杨振宁不笑了,严肃了:“20元……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们也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要凭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邓稼先志存高远,科研的成功、国家的强盛、人民的肯定,就是发给他和他们的最高奖金。

友谊是精神的融合,心灵的联姻,道德的纽结。——佩恩

大人物之间的友谊更厚重,博大,绵长而富于魅力。年——年,50年友情绵延无尽。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革、更新,进步。而时代的幸福感是由无数的奉献者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的。

邓稼先和杨振宁是时代的巨人,没有他和他们,何来我们的岁月静好!生命如歌,只问敢勇,无问西东。正是这种鞠躬尽瘁的碧血丹心,才能召唤起昂扬向上的奔腾国运!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是张爱萍将*悼念邓稼先的诗句,用来结束全篇。

感谢你看完全文。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读历史生智慧,读历史长学问,读历史明事理。

更多文章请移步文乎主页查看

1
查看完整版本: 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友情幼时邻居中学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