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了新生宝宝常见问题、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妈妈贴心护理,能够有效预防降低各种意外发生,宝宝少生病,妈妈更安心。
新生儿脐炎的防治
宝宝出生后,接生人员就会将脐带结扎,切断。断脐后,脐带残端逐渐干枯变细、变黑,最终脱落。脱落时间一般在宝宝出生后3~7天,而在脐带脱落前伤口很容易感染而发生脐炎。
◎预防宝宝脐炎
预防新生宝宝脐炎,关键是要做到对宝宝脐带的正确护理。脐带是细菌侵入宝宝身体的重要门户,必须保持宝宝脐带的清洁、干燥。
(1)保持尿布的干爽。尿布被粪便、尿液污染后要及时更换,并洗净消毒。不要让尿布覆盖住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给宝宝用的床上物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最好选用抗菌织物。
(2)脐部每天消毒。在宝宝的脐带未脱落前,每天还要坚持给脐带做消毒处理,可以用棉签蘸取75%的酒精轻轻擦拭,避免使用各种不明成分的粉剂,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并粘好。在脐带脱落后不必再覆盖纱布,但还是要继续对脐部进行消毒。
(3)保证室内环境洁净。新生宝宝的卧室尽量减少人数,谢绝或减少探望,尤其不能让病人进入。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在保证室温的情况下,做到定时开窗换气。在接触和护理新生宝宝前要认真洗手。
◎治疗宝宝脐炎
新生宝宝断脐时或断脐后,如果消毒处理不严、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细菌污染,引起脐部发炎。常表现为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流水,这些是脐炎的最早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病情危重时会引起腹膜炎、败血症,并有全身中毒症状。伴随出现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表现。如果是慢性脐炎,会形成脐部肉芽肿,即表现为一个小樱桃状红色肿物,肿物凸起,常常有黏性分泌物流出,而且经久不愈。
宝宝得了脐炎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细心护理,保持脐部的洁净、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尿液污染。
(2)局部换药。炎症较轻的宝宝,可以每天用3%双氧水冲洗脐部2~3次,然后用碘酊消毒,酒精脱碘。或用龙胆紫每天涂2~3次。
(3)抗生素治疗。炎症较重的宝宝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青霉素、加氨苄青霉素是新生宝宝的首选,效果比较好。如果局部已经形成脓肿,要及时切开引流换药。以上情况都需要医生进行诊治。
新生宝宝应先接种哪些疫苗
疫苗接种可以使新生宝宝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预防一些严重且多发的疾病,宝宝刚出生时需要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满月之后需要再接种一次乙肝疫苗。
◎接种卡介苗
卡介苗的接种,可以增强人体对于结核病的抵抗力,预防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当患有开放性肺结核的患者咳嗽和打喷嚏时,会将结核杆菌散布到空气中,如果被抵抗力低的人吸入体内,可能造成感染,甚至发展为肺结核。有时病菌还随着血液循环传到骨骼、肝脏、大脑、肾脏等部位,造成这些器官产生结核病。所以新生宝宝需要在刚出生时进行卡介苗接种,接种后的宝宝对初期症状的预防效果能达到80%~85%,可以维持十年左右的免疫力。
◎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还是造成肝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怀孕时妈妈患有高传染性乙型肝炎,那么宝宝出生后的患病可能性达到90%,所以新生宝宝接种乙肝疫苗非常有必要。乙肝疫苗的接种方式是肌内注射,一般宝宝出生满24个小时后注射第一针,满月后注射第二针,满6个月时注射第三针。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由于新生宝宝的个体体质不同,接种疫苗时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因此,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接种疫苗后,应让宝宝适当休息,多喝白开水。
(2)暂时不要给宝宝洗澡,注意清洗接种部位,以免发生感染。
(3)接种后3天内不要给宝宝吃有刺激的食物;母乳喂养的妈妈也不要吃鱼、虾等刺激食物。
(4)接种后1~2天,接种部位如果出现红肿现象,可以用干净毛巾热敷消肿。
(5)宝宝接种后出现轻微发热等全身反应,家长不必紧张,过1~2天就会好转。如果体温超过38℃,则需采取措施退烧。
(6)如果宝宝接种后反应较重,出现高烧、全身荨麻疹等症状,医院就诊,并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7)家长应保管好宝宝的预防接种卡,每次接种时让接种人在卡上做好记录,以免重种、漏种。
新生宝宝溢奶的预防
宝宝吃奶后,如果立即平卧床上,奶汁会从口角流出,甚至把刚吃下去的奶全部吐出。但是,喂奶后把宝宝竖抱一段时间再放到床上,吐奶就会明显减少。医学上把这种吐奶称为溢奶。宝宝溢奶属正常生理现象,不需特殊处理,平时多注意预防就行。
◎喂养要适量
妈妈在哺乳的时候,喂奶量不宜过多,间隔不宜过密。宝宝的胃比较浅,胃容量很小,而且消化道神经调节功能也尚未完善,吃进肚子里的乳汁量多了,无法全盘吸收,就会溢出来。因此,妈妈不要生怕宝宝吃不饱而拼命频繁地喂奶。
◎哭泣后不要立即喂奶
不要在宝宝哭闹后立即喂奶,因为宝宝哭闹时会吞入空气,而空气进入体内是导致宝宝溢奶的直接原因。也不要让宝宝吸吮空奶瓶,更不要用吸吮奶瓶的办法哄孩子,因为空奶瓶中有大量空气。◎采用合适的喂奶姿势
因为宝宝的胃与成年人不一样,呈水平位置,如果妈妈采取平躺的姿势给宝宝喂奶,乳汁无法顺利进入到宝宝的胃肠道,从而造成乳汁反流溢奶。所以在哺乳的时候,妈妈要尽量抱起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使胃里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肠,这样会比躺着喂奶减少发生溢奶的机会。
◎喂奶后及时拍嗝
宝宝吃完奶后,妈妈要及时拍嗝。很多宝宝刚刚吃完奶后会打嗝,是因为在喂奶的过程中吸入了一些气体,需要通过打嗝排出来,而很多新生宝宝还不会打嗝,就会导致乳汁和空气一起溢出。因此,每次喂奶后,妈妈应该先把宝宝竖直抱起靠在肩上,轻拍宝宝后背,帮助他打嗝,排出吸奶时一起吸入胃里的空气。然后再把宝宝放到床上,这样就不容易溢奶了。
◎吃完奶后先侧卧
吃奶后不宜马上让宝宝仰卧,而是应当侧卧一会儿,然后再改为仰卧。宝宝睡觉的时候也不必整天抱着宝宝睡,可以等宝宝睡着后,轻柔地将宝宝放在小床上侧睡,这样可以减少溢奶情况的发生。如果家长担心宝宝的头型和压迫内脏的问题,可以在1小时后,给宝宝换个睡姿。
◎让宝宝多游游泳
游泳对宝宝消化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可减少溢奶情况的发生。
新生宝宝吐奶正常吗
首先要区分吐奶和溢奶,吐奶和溢奶其实都是指乳汁从宝宝嘴里面流出来的现象,只是吐奶是胃中乳汁被强而有力地排空,而且量比较多;
溢奶则是指食道或胃内的乳汁不由自主地反流到口腔外的情况,可能只是宝宝打了一个嗝,从而致使少量奶液从嘴角溢出而已。
一般来说,轻微吐奶和溢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用采取特别的治疗方式。但有时候宝宝出现吐奶严重,大量吐奶,甚至呈喷射状吐奶,妈妈就必须提高警惕了,医院进行检查。
宝宝吐奶分为生理性吐奶和病理性吐奶两种,生理性吐奶属于正常现象,病理性吐奶是不正常现象,妈妈要注意区分,分别对待。
◎生理性吐奶
宝宝的胃不像成人那样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这样就使得宝宝的胃容量很小。而且宝宝食管肌肉未发育完全,张力比较低,贲门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门而出,导致吐奶。这与溢奶的原因差不多。
生理性的吐奶不需要特殊治疗,等宝宝再长大一点后,胃垂向下,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和内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渐渐增强后,会慢慢好转,不再吐奶。一般而言,宝宝从半个月大时开始出现生理性吐奶,在2个月大时最严重,3个月后慢慢减少吐奶的次数,半岁后吐奶现象就很少了。
◎病理性吐奶
病理性吐奶的量比较多,甚至呈喷射状吐奶,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或半小时以后,吐奶前宝宝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除吐奶外可能还伴有其他异常的症状体征。
感冒、细菌感染、便秘等病症,或者食管闭锁、胃食管反流、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旋转不良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都是导致宝宝病理性吐奶的常见原因。
如果宝宝吐奶时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不佳,吐奶后没有得到缓解,出现大量、频繁吐奶、哭闹咳嗽、体重减轻、肤色发绿等异常现象,还伴有精神不振、情绪不安、无法入睡、发热、肚子胀等现象,医院治疗。
宝宝呛奶窒息如何急救
呛奶是新生宝宝常见的异常表现,造成宝宝呛奶的原因是宝宝的“咽喉活塞”——会厌失灵。会厌在食管与气道交汇处,是指挥食物和空气分流的一个特殊组织结构,好像一个带折叶的盖子,能灵活地掀开和盖住声门气管。
当呼吸或说话时,会厌向上张开,使喉腔开放,气体自由出入;当咽东西时,会厌向下盖住气管,使东西不能进入气管内,只能进入食管。新生宝宝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造成会厌活塞盖运动失灵,没有把气管口盖严,使乳汁误入气管,从而发生呛奶。
轻微的呛奶,宝宝可以自己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把乳汁吸入气管。但呛奶严重的宝宝不能把呛入呼吸道的奶咯出,容易导致窒息。因此,当宝宝发生呛奶窒息时,家长一定要知道一些急求措施,争分夺秒立即抢救。
◎体位引流
如果宝宝饱腹吐奶,发生呛奶时,应让宝宝平躺,脸侧向一边,或侧卧,使乳汁流出,并防止吐出的奶再次流入咽喉及气管。
如果宝宝吃奶之初咽奶过急发生呛奶,胃内空虚时,应立即将宝宝俯卧在抢救者腿上,腿伸直,使宝宝的上身前倾45~60度,利于气管内的乳汁引流出来。必要时甚至可以抓紧宝宝的双脚把宝宝倒提起来,以防乳汁呛到气管里,从而引起吸入性肺炎。
◎清除口咽异物
将宝宝呛入的乳汁引流出来后,如果家里有抽吸装置,应立即用吸球或小儿吸痰机接通婴儿吸痰管,插入宝宝口腔咽部,将流出的乳汁、呕吐物吸出。如果没有抽吸装置,可用手指缠纱布伸入宝宝口腔,直至咽部,将流出的乳汁吸干。避免宝宝吸气时再次将流出的乳汁吸入气管。
◎刺激哭叫咳嗽
用力拍打宝宝背部或揪掐刺激宝宝的脚底板,让宝宝感到疼痛而哭叫或咳嗽,有利于将气管内呛入的乳汁咳出,缓解窒息。
◎辅助呼气
抢救者用双手拢在宝宝上腹部,冲击性向上挤压,使其腹压增高,借助膈肌抬高和胸廓缩小的冲击力,使气道呛奶部分喷出,待手放松时,宝宝可回吸部分氧气。反复进行,使窒息缓解。
◎补充维生素A预防呛奶
研究发现,宝宝呛奶与维生素A的缺乏密切相关,维生素A对维持皮肤黏膜上皮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当宝宝缺乏维生素A时,会厌上皮细胞容易萎缩角化,导致会厌指挥功能下降。新妈妈应多摄取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丰富的食物,如蛋类、动物肝脏和有色蔬菜等。宝宝则可进食些胡萝卜汁、蔬菜汤或适当补充些鱼肝油及维生素A胶丸等,都能很好地预防宝宝呛奶。
新生宝宝打嗝是怎么回事
打嗝是新生宝宝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新生宝宝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膈肌是宝宝呼吸肌的一部分,所以当宝宝吃奶过快、吃了生冷乳汁或者吸入冷空气时,神经都会受到刺激,使膈肌发生突然地收缩,出现打嗝现象。宝宝打嗝与家长不正确的护理方法有关,所以新妈妈一定要学习正确护理宝宝,预防宝宝打嗝。
◎避免宝宝吃太急
宝宝进食过急或惊哭之后进食,一时哽噎可能会诱发打嗝,所以妈妈要控制宝宝的吃奶速度,避免宝宝吃太急。
(1)不要在宝宝过度饥饿或者哭得很厉害的情况下喂奶,平时喂奶的时候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2)在喂奶喂到一半的时候让宝宝休息一下,帮宝宝拍嗝排气,或者用宝宝感兴趣的玩具来吸引他的注意力,让宝宝暂停一下,然后再继续。
(3)给宝宝喂奶的姿势要正确,让宝宝保持头高身体低的姿势,斜坐在妈妈的大腿上吃奶。
◎减少多余空气的吸入
(1)把乳头或奶嘴放入宝宝的口中时,应至少让宝宝含住2/3,并确定是否放在了宝宝的舌头上,否则乳汁会溢出,让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而引起打嗝。
(2)在帮宝宝冲泡奶粉时,应先加入适量的温水,再加入奶粉,这样可避免奶粉结块造成奶嘴阻塞而吸入过多空气。
(3)摇匀奶瓶时最好握住奶瓶侧身,以左右摇匀的方式进行,避免上下摇动而增加奶瓶内的气体。
(4)奶瓶内的空气通常会渐渐残留在最上面,因此最好不要让宝宝把奶瓶中的最后一口奶喝完,这样也可减少一些气体进入宝宝体内。
◎学会帮宝宝拍嗝的方法
(1)直立抱在肩上。不论是站还是坐,妈妈都要将宝宝尽量直立抱在肩膀上,以手部及身体的力量将宝宝轻轻扣住,再以手掌轻拍在宝宝的上背部即可。
(2)端坐在大腿上。妈妈坐着,让宝宝坐在大腿上,面向自己,一只手撑在宝宝的头、下颚及两臂之间,另一只手轻拍宝宝的上背部即可。
(3)侧趴在大腿上。妈妈坐好,双腿合拢,将宝宝横放,让其侧趴在腿上,宝宝头部略朝下。妈妈以一只手扶住宝宝下半身,另一只手轻拍宝宝上背部即可。
新生宝宝斑疹会自然消失
宝宝刚出生时肤色并不好看,会有很多红斑、青记等,新妈妈可能会非常担心这些斑疹会一直跟随着宝宝,影响宝宝的颜值。其实,新生宝宝身体上出现斑疹是宝宝的正常生理现象,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新妈妈不用太过担心。
◎红斑
新生宝宝皮肤柔嫩,表面的角质层尚未发育好,因此若受到光、空气、机械及温度等刺激,皮肤容易发生充血,出现红色斑点,多见于脸部。一般红斑会持续3~4天,之后逐渐消退,且伴有糠皮样脱屑,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处理。
◎青记
新生宝宝尾骶部、臀部及腰背部,常有蓝灰色的色素斑,形状不规则,压之不褪色。这是由于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所致。一般至5~6岁会慢慢消失。
◎红记
新生宝宝颈部、枕后部,尤其是眼睑内侧,常有界限不明显,面积较小,压之褪色的红斑。这是由于一些微血管扩张形成的。一般在出生后1~2周或一年左右自行消失。
◎粟粒疹
新生宝宝出生后,在鼻尖、前额及面颊处常出现针尖大小,高出皮肤的黄白色小点。主要是由于皮脂潴留所致。一般出生后1周或数周会自然消失。
湿疹护理注意事项
宝宝湿疹反复发作是很多妈妈头疼的问题,患湿疹的宝宝娇嫩的皮肤上会出现一个个红疙瘩,让宝宝瘙痒难耐、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妈妈要做好护理,防止宝宝湿疹反复发作。
◎排除过敏原
湿疹主要是由过敏导致的,妈妈应该从日常饮食中排查出过敏原,坚持至少6个月完全不接触该过敏原,医院做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过敏原检测排查。
◎注意居室环境卫生
潮湿、闷热的居室环境会使宝宝的湿疹加重,妈妈要注意宝宝房间内的环境卫生,时常通风换气。
◎宝宝衣物要勤换洗
患湿疹的宝宝非常怕捂,湿热的环境会导致湿疹加重,应给宝宝穿全棉吸汗的衣物,由于湿疹表面容易滋生细菌,应该给宝宝勤换洗衣物,并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充分晾晒宝宝的衣服。在给宝宝洗衣物时,要充分漂洗干净,不要残留清洁剂,对宝宝皮肤造成刺激。
◎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
在宝宝患湿疹期间,妈妈千万不要因为怕宝宝感染而不给宝宝洗澡,这是错误的。此时需要做的是,保证每天用温水给宝宝洗一次澡。水温不宜过高,稍偏凉,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每次只需10分钟即可,不能泡澡,少用或不用沐浴露,洗后轻轻擦干宝宝肌肤,并给宝宝涂抹湿疹期间宝宝专用的润肤乳。
◎注意哺乳妈妈的饮食
如果妈妈母乳喂养宝宝,那么在宝宝患湿疹期间,哺乳妈妈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取。另外,在宝宝患病期间,妈妈也不要停止母乳喂养,母乳能够提供给宝宝所需的营养,并提高宝宝的抵抗力。
◎湿疹期间不宜打疫苗
宝宝打疫苗的时候,医生通常会询问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果宝宝有湿疹,应及时告知医生。湿疹特别严重期间不宜打疫苗,要等湿疹好转后再接种疫苗。
预防新生宝宝尿布疹
很多新生宝宝都会出现尿布疹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红臀”。宝宝的皮肤极为娇嫩,长期浸泡在尿液中或者尿布潮湿不透气,屁股上很容易出现红色的小疹子。尿布疹严重的会造成皮肤破损甚至溃烂,给宝宝带来极大的痛苦,妈妈平时要注意预防。
◎保持宝宝臀部清洁、干燥
预防新生宝宝尿布疹的关键是及时帮宝宝清洗尿液及粪便、保持臀部干燥。宝宝每次大小便后要及时换尿布,最好使用柔软的婴儿护肤湿巾将臀部的大小便擦干净,或者用清水将宝宝的臀部和外阴部从前向后冲洗干净后擦干,然后将臀部暴露一段时间后涂上婴儿护臀霜,再裹上尿布。
◎注意尿布的干净、柔软
新生宝宝使用的尿布应具有清洁、柔软、吸水力强等特点,不能在尿布下垫放塑料布或橡皮布,因为塑料布与橡皮布均不透气,使用后会让宝宝的臀部始终处于湿热的环境中,诱发尿布疹。尿布的清洗要彻底,应将尿布中的皂液或碱性成分洗净,用开水烫洗后在阳光下晒干,以备再用。
◎选择母乳喂养
抗生素有可能诱发尿布疹,要尽量避免新生宝宝使用抗生素。新妈妈应尽可能地选择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会增强新生宝宝的抵抗力,预防全面感染,从而减少或杜绝抗生素的使用。
增强新生宝宝的抵抗力,预防全面感染,从而减少或杜绝抗生素的使用。
◎尿布疹的治疗
如果宝宝已经出现尿布疹,症状轻者通过以上护理会逐渐痊愈;症状较重,出现局部红疹融合成片状,有糜烂渗出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除了要给宝宝勤换洗尿布、清洗臀部等护理外,可以用取暖器烘烤宝宝臀部,以促使尿布疹患处的皮肤干燥、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供血,加快尿布疹的愈合,每日2~4次,每次10~15分钟。
然后在患处涂抹用来治疗尿布疹的红臀膏或涂抹经过消毒的植物油,每日3~4次。需要注意的是,烘烤时应离宝宝的臀部皮肤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烫伤。
宝宝痱子预防治疗小妙方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宝宝容易长痱子。身上长了痱子,会让宝宝变得非常烦躁,妈妈也会随之心焦。其实,对于宝宝的痱子,妈妈只要掌握以下几个小妙招,肯定能很快恢复宝宝健康的皮肤。
◎给宝宝剪短头发
如果宝宝头发很浓密,会影响皮肤散热,容易长痱子。可以把宝宝的头发剪得很短,但不要剃光头。因为剃头容易把头皮刮伤,引起感染。痱子长在头颈部的话,剪短发更容易治愈。
◎让宝宝在地上玩
别总抱着宝宝,大人容易把身上的热气传给宝宝,不利于宝宝皮肤散热。可以在凉爽通风的地方铺一张草席,让宝宝在地上玩耍。
◎喂奶时放块毛巾
宝宝夏天吃奶总是一头一身的汗,发展下去就是一头一身的痱子。妈妈喂奶时可在自己的手臂上放一块毛巾,垫在宝宝的脖子和身体下面,宝宝会凉快不少。
◎桃叶煎汤洗澡
妈妈可以取新鲜桃叶,阴干后泡在热水里给宝宝洗澡,可以预防痱子的发生。如果宝宝痱子严重,可以用桃叶克、水0毫升熬汁,煎熬到只剩一半水量后,掺到洗澡水中给宝宝洗澡。
◎西瓜皮治痱子
在夏天,西瓜是防暑佳品。瓜瓤可以消渴解暑,瓜皮的白色部分则具有治痱子的效果。妈妈可以将西瓜皮切成小块,用其白色部分轻擦宝宝出痱子处,反复擦2~3次就可以止痒。
◎苦瓜叶捣烂取汁擦患处
将苦瓜叶洗净,捣烂取汁,擦涂宝宝长痱子部位,疗效极佳,一般痱子第2天就可以消退。也可以挑选一根熟透了的苦瓜,掏出部分瓜瓤,然后灌入中药硼砂50克,硼砂溶化后会流出水来,用这种水涂擦宝宝长痱子的部位,疗效也很好。
宝宝生理性黄疸要尽早排出胎便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的血中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现象。黄疸是新生宝宝护理中最常遇见的问题之一,85%的足月产宝宝及绝大多数早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具体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生理性黄疸
大多数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3天出现皮肤和白眼珠发黄,尤其在出生后4~6天最明显,精神状态和吃奶情况都挺好,没有不正常表现。这是新生宝宝正常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宝宝生理性黄疸可能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消退,对宝宝的健康没有影响。
为什么新生宝宝会有黄疸现象呢?这是由于新生宝宝的红细胞寿命短,破坏多,产生胆红素的量过多,而新生宝宝的肝脏功能又不健全,不能清除大量胆红素,使之汇集在血液里,因而引起皮肤轻度发黄,出现生理性黄疸。
要减轻宝宝的生理性黄疸,就要让宝宝尽早排出胎便,可以尽早给新生宝宝喂养,帮助宝宝把胎便排出来。宝宝的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如果胎便不排除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宝宝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被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多,生理性黄疸症状加重。
◎病理性黄疸
如果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且每日血中胆红素升高超过5毫克/分升,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产宝宝超过2周未消退,早产宝宝超过4周未消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称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主要分为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疾病和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疾病。病情严重的宝宝可因脂溶性游离胆红素增加而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严重脑细胞损害即胆红素脑病。因此患病理性黄疸的宝宝应及时就医。
鹅口疮家庭护理办法
鹅口疮是宝宝在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疾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为口腔念珠菌病。患鹅口疮的宝宝表现为在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主要集中在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齿龈、上腭等处。一开始呈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并可溢血,白膜又迅速生成。本病不会给宝宝带来疼痛感,也不影响吸奶,但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所以妈妈需要知道一些鹅口疮家庭护理的办法,及时控制住宝宝的病情。
◎涂抹自制抑菌素
如果宝宝没有出现其他身体异常,或者鹅口疮比较小的话,妈妈可以尝试自制抑菌素控制宝宝鹅口疮。抑菌素的制作方法简单,将制霉菌素磨成粉末,然后与鱼肝油滴剂混合即成。用时涂抹在宝宝口腔的创面上,每4小时使用一次,直到鹅口疮消失。
◎清洁别太过分
虽然说宝宝的用品要注意卫生,但是过度处理会导致宝宝对外界的抵抗能力下降。比如所有餐具、衣物都用消毒水消毒,不让孩子接触外界等,就属于矫枉过正。在“无菌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可能出现肠道内正常菌群失调,造成鹅口疮久治不愈,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饮食清淡营养
宝宝在患鹅口疮期间,妈妈要注意饮食清淡营养,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肉类、蛋类和大豆类,并适当提高每天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多吃猕猴桃、苹果以及各类新鲜蔬菜。
宝宝腹泻严重赶紧送医治疗
宝宝腹泻,出现大便稀水样且次数频繁时,家长最为着急,不知所措,忙于喂水煮奶,给宝宝喂多了怕加重拉稀,喂少了又怕宝宝饿坏了。
腹泻是宝宝在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新生宝宝为什么这么容易腹泻呢?
原因是新生宝宝免疫功能差,尤其是肠道的免疫能力更低,当肠道感染时,没有能力去减弱和中和细菌的毒力。另外,宝宝在子宫内处于无细菌的温室环境,出生后立即处在众多细菌、病毒污染的环境中,一时难以适应。
新生宝宝患感染性腹泻是通过多种渠道感染细菌、病毒及真菌引起的。
比如,分娩时细菌可以通过妈妈的阴道进入宝宝口内,从而引起感染;负责护理新生宝宝的妈妈或者阿姨不注意清洁卫生成了带菌者,传染给宝宝;有些新生宝宝患了重病,如新生儿败血症、肺炎等也可以通过血流到达肠道,甚至感冒也能把病毒带入肠道内引起腹泻。
宝宝腹泻的分类以及护理
轻症腹泻的宝宝表现为单纯的胃肠道症状,一天拉稀5~6次甚至10余次,同时还伴有低热、不爱吃奶、呕吐、精神弱、轻度腹胀、哭闹、唇干、前囟门凹陷等症状。
严重腹泻的宝宝大便呈稀水样,一天拉稀可达到10~20次,还伴有高热、呕吐、尿少、嗜睡等症状。妈妈要仔细观察新生宝宝,如果宝宝腹泻伴随出现手足凉、皮肤灰暗、呼吸深长、口唇樱红、口鼻周围发绀、唇干、眼窝凹陷、反应差时,千万不要大意,医院治疗。
饮食及训练改善宝宝便秘
新生宝宝身体各方面功能还没有完善,消化功能很容易出现问题,便秘就是常见的消化功能问题。宝宝便秘,妈妈不用惊慌,只要从多方面细心照料、科学护理,宝宝的康复指日可待。
◎调节饮食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便秘,要继续选择母乳喂养,可以给宝宝适当喂一些加糖的西红柿汁、橘子汁、菜汁等,也可把蜂蜜(1岁以上)加在温水中,每天给宝宝喝60~90毫升,以增加宝宝肠内发酵过程,使大便变软。
人工喂养的宝宝,由于牛乳中酪蛋白和钙都比母乳多,所以更容易引起便秘,同样也可以适当给宝宝添加一些蔬菜汁、新鲜的水果汁等,除此之外还要保障宝宝每天的饮水量,不能因为喝了牛奶,就不给宝宝喝白开水了。
◎训练排便习惯
对于便秘的宝宝,应当训练其排便习惯,尽早教宝宝学会自己用力排便,使宝宝慢慢形成习惯,一把他抱到厕所,摆出排便的姿势,就知道要自己用力排便了。
另外,妈妈也要多注意宝宝的行为表现,当宝宝玩耍的时候,突然不想动了,脸上涨红,这就是宝宝要大便的信号了,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排便。
◎慎用导泻药
宝宝便秘最好通过饮食调整和排便习惯训练来解决,切记不要滥用导泻药,不要过分依赖泻药给宝宝排便。宝宝身体各方面的器官还未发育完全,如果经常服用泻药的话,会使宝宝的肠壁活动依赖于这些药物,还会导致肠道功能的失调,不仅不利于排便,反而会加重便秘。
新生宝宝感冒怎么办
感冒是宝宝在新生儿期间最常见的病症,是由病毒或者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以侵犯鼻、咽部为主的急性炎症,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感冒的宝宝会多伴随发热的症状,还有可能出现腹泻、咳嗽、鼻塞、呕吐等。新妈妈一定要注意预防宝宝感冒,了解宝宝感冒后的护理方法。
◎宝宝感冒重在预防
由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波及邻近器官,引起中耳炎、喉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甚至导致败血症。所以预防感冒的发生,对宝宝的健康来说显得非常的重要。为了避免宝宝感冒的发生,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注意宝宝的保暖。新生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差,环境温度不合适会造成体温升高或降低,影响生长发育。因此要注意宝宝的保暖,保暖合适的标志是宝宝脸色红润、手脚温暖、吃睡正常,腋下体温36.5℃~37.3℃,在没有疾病的前提下,体温超过37.5℃或低于36℃都说明保暖不当。
(2)感冒的妈妈与宝宝分开住。患感冒的妈妈最好与宝宝分住3~7天,待感冒症状得到控制或者痊愈后再和宝宝接触。许多患感冒的妈妈不敢给宝宝哺乳,怕传染宝宝,其实感冒病毒不会通过乳汁传播,只要在哺乳的时候,妈妈带上口罩就可以了。
(3)避免宝宝接触病原体。感冒流行期间不要带宝宝去人多、拥挤、空气不好的公共场所。宝宝居住的房间也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增强宝宝体质。经常为宝宝洗澡,经常带宝宝进行日光浴,对增强宝宝体质,提高宝宝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极为重要。
(5)消除诱发感冒的其他原因。对可能诱发宝宝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如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佝偻病等,要及时治疗。
◎宝宝感冒后的护理
宝宝感冒后,除了请专业的医生治疗外,妈妈也要知道一些护理方法,让宝宝能更快痊愈。(1)及时为宝宝清理鼻涕。宝宝感冒后,经常会流鼻涕,阻碍宝宝的呼吸。此时,妈妈要及时为宝宝擤鼻涕。可以使用沾了温水的湿棉签伸入宝宝的鼻腔,为宝宝清理鼻涕。
(2)缓解宝宝鼻塞症状。用温水沾湿纱布,轻轻放在宝宝的鼻子上方,可以帮助宝宝呼吸到比较湿润的空气,从而起到缓解鼻塞的作用。另外,晚上睡觉的时候让宝宝的头稍微枕高一点,有助于宝宝呼吸畅通,好好休息。新生宝宝常见发热原因及处理方法
新生宝宝体温一般在37.5℃以下,如超过这个温度说明新生宝宝发热了。宝宝如果出现发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宜应用退热药。新生宝宝发热的原因很多,并不一定是由疾病引起的,应根据不同的发热原因有针对性地处理。
◎环境温度过高所致的发热
环境温度过高,如使用热水袋、室内生火炉等,也会导致宝宝“发热”。新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育不够完善,汗腺发育不良,排汗散热能力差,若室温过高,或保暖太过,容易使宝宝的体温上升,出现“发热”症状。这种发热只需调整环境温度,保持环境通风良好,并减少宝宝的衣服和包裹以增加散热,不需治疗。
◎脱水热
脱水热是指由于新生宝宝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发热。当宝宝通过呼吸、皮肤及大小便失去的水分超过了喂哺所得的液体量时,即可发生脱水热。当天气干燥、炎热,或室温过高、保暖过度时,均可使宝宝体内水分丢失过多,如补充供给不足,即可导致脱水热。
新生宝宝脱水热多发生于出生后2~4天。表现为烦躁不安及啼哭,无感染中毒症状,体温可突然升高,有时可达39℃~40℃,但精神反应正常,给予喂水或补液后体温会迅速下降,发热很少超过一天以上。这种发热只需给宝宝多喂些温白开水或葡萄糖水,补充足够的液体即可,不需采取其他特殊处理。
冷静正确处理宝宝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又称高热抽风,一般发生在6个月~6岁的宝宝身上,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宝宝高热惊厥发作时,体温一般在38℃~40℃或者更高,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不自主收缩,这是大脑功能紊乱的表现,大多伴有意识障碍。
对高热惊厥的防治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高热惊厥的宝宝应给予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防止初发和反复发作,对复杂型高热惊厥和家族中有癫痫史的高热惊厥宝宝应积极预防。
一般来说,高热惊厥引起的抽搐多在数分钟内缓解,因此沉着镇定的正确处理十分重要。如果宝宝是第一次发生抽搐或是抽搐不止,甚至一日反复数次,医院,查明发热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千万不可乱服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宝宝高热惊厥时,家长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医院跑,首先应就地抢救。
立即把宝宝放平,使其头偏向一侧,颈部可略垫高,以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吸入气管引发窒息。然后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于宝宝上下齿之间,以防止舌咬伤。
迅速解开宝宝衣领和裤带,不要包裹、束缚得太紧,以便宝宝能轻松地呼吸。不要强行弯曲或压迫宝宝的肢体来制止惊厥,用拇指按压宝宝的人中穴可缓解症状。
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家长应准备一些适合其服用的退热及镇静药,当其发热时可立即服用。
宝宝咳嗽四步护理法
宝宝受凉后,呼吸道黏膜充血、肿胀,或者上呼吸道感染、过敏、误吸异物时,会引起咳嗽。
宝宝如果是受凉感冒后引起的咳嗽,不要急着吃感冒药,给宝宝喝点温水或姜汁;如果宝宝声音嘶哑,咳嗽的声音像小狗在叫,可能是患了急性喉炎,需要接受治疗;
如果宝宝经常在某个季节咳嗽,或者一接触某种东西就咳嗽,可能患的是过敏性咳嗽,要远离过敏源或接受治疗;如果宝宝突然猛咳起来,则要立刻查看是否有东西误入气管,如果确实是,马上让宝宝趴在妈妈的腿上,且头低于胸,拍打宝宝的背部,让东西排出。
其实,宝宝最常见的咳嗽原因还是感冒或者呼吸道感染,妈妈需要做到以下四步护理。
◎增加饮水量
只要宝宝有咳嗽症状,就应该增加饮水量,让宝宝少量多次地多喝白开水,这样有利于稀释分泌物,使之易于排出。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勤开窗通风,及时调节室温,避免过于闷热或阴冷。干燥的空气也会加重宝宝的咳嗽,因此要注意调节室内湿度,秋、冬季节最易干燥,可以适当使用加湿器。
◎谨慎吃药
宝宝身体各方面还没有发育好,用药只能一时止咳,却不能排痰。所以宝宝一旦咳嗽,首先要做的是化痰排痰,不可随便吃药,妈妈可以给宝宝煮点梨水喝。
◎避免吃油腻的食物
油腻的食物会导致宝宝痰饮加重,咳嗽延绵难愈,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以免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