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东坡赋并歌
文/王伟
余闲客黄州,泛舟于赤壁之上,其有念奴娇怀古,遂乃登临。但浩浩荡荡,烟波浩渺;风烟掩抑,支离草际,则东坡贬黄州之地也。多情笑我,名流千古;其高才品性,故老遗闻,多能道者。又读东坡文字,虽作世道茫然,终为抔土,然率性净直,不知入仕茫茫,旷世奇才矣!嗟乎!万物不得其恒,能于得志而保其洁,失意而终其志者,复古至今,而又有几人能像东坡之流矣?往虽必然,可谢后人,遂歌以吊之。
忆昔少年时,壮志离眉山。十年寒窗志,明月清风途。浩宇长风连天幕,短歌怀作古。
浪漫若东坡,悲也苏才子。开封苏门三进士,当涂江心慕君颜。玉柱烟鬓雏凤眼,剑眉入云天。入仕早出川,东坡天下闻。
君不见汴京肆,几人欢笑几心寒。纵令蜀国多名山,直教长安少荐才。宝玉难从夺其白,英雄不可侮其概。昆山璞玉自切磋,清水芙蓉去雕琢。醉眼看花花寥落,醉人更比花寂寞。月断风晓楚天阔,月既无言入城郭。
六月飞雪窦娥冤,乌台诗案千古传。沦陷仕途夫如何?人间有趣是清欢。黄州东坡竹篱间,美食鬼才八方传。赤壁大江东流去,千古绝唱天地间。可以思绝峨嵋巅。奠愁西湖人莫愁,苏堤风雅杨柳春。岭南嶂地妃子笑,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存,天妒英才兮。
荏苒十年,遍于诸侯,君还记否?莫将余情听残漏,只为社稷报君侯,老夫鬓发已先秋,年少壮志尚未酬。被贬南州寄山水,遥吊亡妻千古愁,十年生死两茫茫,天涯谁知离人愁。文章易成功难就,天地余水悠悠。
余仰人间天才,历千载风华,高山仰止,才耀星宇,唯举东坡,醉翁汗颜,太白羞涩。其文豪迈,其字高雅,其画禅境,其厨传神,其心慈悲,其境雅洁,其爱广博,其性净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琴棋书画,诗酒行茶。君子八雅,唯东坡之仙也。
天何如之苍苍兮,乘大鹏以振八裔;地何如之茫茫兮,摧中天而折其翼。仰仙人之潇洒兮,望环佩之陆离。其心也不悔兮,岂在乎功利。终其生于黄土兮,历万世而自然。成其名于后世兮,乃傲岸而得之。禄高官兮济世,虽富贵兮不汲汲。人兮,鬼兮,仙兮,千古而成矣。醒兮,醉兮,梦兮,东坡死而谁涕?
东坡生时,不得其志。将泣于文,慕于千古,即万古仰之,而今安在哉?然其处世为人,岂不为我辈圭皋乎?故曰:东坡不在谁为师?千古绝句限于轼。
书法王伟
千年孤独,高山仰止
——纪念苏轼逝世年
文/王伟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说,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年前,东坡走了!
东坡这一生,太难了!
天才都是孤独的!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衣,近千年来无出一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趣的灵魂比烟花还寂寞。他的一生,风雨兼程,一路泥泞。22岁丧母,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
东坡生时,适逢弱政,然其率性净直,学富五车,报国无门,庸政软弱,又遭乌台诗案,一生流离,他的一生一出发即是高峰,科举本来状元郎,被欧阳修硬拽成探花,从教育部长一路贬至黄州副团练。都说行行出状元,他是行行做状元。东坡全才,十多项才华冠绝人间,乃千古第一大师,在诗、词、文、赋、书、画、政治、思想、烹饪、酿酒、修心、悟道、医药、城市治理、自然等各方面,都以超凡的才能成为古今无与伦比的人。世间千年,无人出其右,千年孤独,高山仰止。我估计,再过一百万年,也不可能有人超越苏东坡。
感谢那个无骨的汉人时代,催生了一个伟大的人,让我们可以沐其风骨,闻其风采,沾其甘露,品其高雅。
天才苏东坡
不可否认,苏轼的旷世才华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常人可望而不可及。刚满20岁,他参加“千年科举第一榜”,于众多大文豪中一枝独秀。一出场,便惊艳了整个中国,难怪欧阳修感叹:“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了”。也许有人会说:“我要有苏轼的天赋,也可青史留名。”殊不知,他的千古奇才,更多的源于后天的努力。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每读一部经典,他都从头抄到尾。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勤奋。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必怀疑努力是否有用,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哪怕是弯路,也比原地踏步强。所有的差距,皆因逆水行舟时,放弃了努力。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你坚定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让你离梦想更近一些。时光如雪,童话了世界。你的人生,也终将变得美好而闪耀。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千载暗室,一灯即明。向下照耀,向上奔流。苏轼十二岁时门口挂出一幅对联,只有上联:恨天下无书可读!如此,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苏轼正是以青春、以奋斗,致敬生命!
哲学家苏东坡
一生儒道佛。在苏东坡那里,儒、释、道三家是圆融的,儒家给人的生活提供一个框架和秩序,而道家和佛家则对个体的精神追求做了引导。在苏东坡的世界,出世和入世是如此的和谐,几乎没有冲突。
苏轼的人生哲学:出世超凡,淡然达观。“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趣是清欢”。在东坡近万首诗词中,我最喜欢苏轼《定风波》,大雨潇潇而下,所有人都在四处奔逃,只有苏轼一个人在路上不疾不徐地行走,这样的雨对他来说就像是那些人生磨难,愁闷过,无奈过,迷茫过,便再也不能撼动他的心。
“心似已木之灰,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出自《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前两句说自己一生飘零,心无安定之所,后两句一改前面的低迷颓废之气,可以说是霸气四溢了,算是概括得相当准确,因为他不是被贬,足见苏轼昂扬乐观、旷达超脱的人生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家仙气,儒家思想,释家气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妙哉!
儒家入世之心:仁者爱人,济世安民。苏东坡对人赤诚热心,心无芥蒂,从不防人,曾经对他弟弟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厚道、善良、温和,饱经忧患也没有变成尖酸刻薄。他原谅曾经的敌人,反对杀婴恶习,给太后上书要求宽免贫民欠债。他一生为官清正,造福人民,深受百姓爱戴。他为老百姓祈雨、捕蝗、兴修水利,对朝廷党争不愿“站队”,敢于直言。他提出了“让决堤的黄河水北流入海,来治理黄河”的主张,后来被采用。
佛家出世之心:身心皆空,达观圆融。虽然苏东坡没有皈依佛教,但他和很多禅师和尚的交往所形成和透露出来的心境,淡淡写上几笔就能成为很多人的人生座右铭。比如佛理对一般人来讲太深奥太难懂,但苏东坡的词就可以做普及化的佛经。苏东坡的学佛,不执著于斋戒、持律、诵经,也不喜欢虚玄之谈,而是希望佛教能真正有益现实人生。在佛寺的清幽环境中,焚香静坐,悟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道理是他最大的收获。苏东坡的大量诗文作品含藏了非常深刻的佛禅意味。“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已经有《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意味了。苏东坡最终有了一颗平常心,这种心态,就是平和淡然。这种平和,是一种历经风吹雨打后的坚韧;这种淡然,是一种看破看透后的达观。可以说,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叠中,在激情与虚幻的转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荡中,苏东坡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圆满的人生境界。
道家超世之心:超然物外,顺其自然。道家超越物质功利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苏东坡。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庄子也一再强调,“不以物累形”“物物而不物于物”。人要超越物质,不为物质所奴役,用物而不是为物所用,才不会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明白这一点,超然物外,就不会困在物欲里面出不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在苏东坡身上的另一个体现则是老庄的顺其自然,轻视超越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不惧世事的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衣在身上,任它风雨沾不了身;“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其自然而已。顺应自然,也是道家养生的最高智慧所在。首要的便是要养神,神清则气和,气和则身安,办法就是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返璞归真,清静淡泊。苏东坡有养生四句秘诀:“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这正是顺其自然的体现。同时,苏东坡与道教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少年时与弟弟苏辙在家乡的天庆观(在今四川省眉县)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苏东坡成人后,也经常与道士交往,他除了自号“东坡居士”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号——“铁冠道人”。
文学巨匠苏东坡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苏东坡是一座直达天际的文化高峰。并且自东坡后影响了近千年的中国文人,一直没人超越!东坡先生学识渊博,天资极高,他的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留有诗词作品上万首,如阳光雨露,滋养万载。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比较杰出的大家。
苏轼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其词“以诗入词”,首开词坛“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余风。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惟苏轼故作豪放,其实清朗;其赋亦颇有名气,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挥写的前后《赤壁赋》。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一门三进士,风流天下闻。眉山出三苏,草木尽皆枯。
如果非得在人间找一个参照物,人们可能会想到李白,如果从全面性进行分析,显然,苏轼甩出李白一个天际。单论诗歌,苏轼肯定比不过李白,但苏轼在词、赋、散文等方面,完胜李白。从大文化层面,比如,书法、音乐、绘画等方面逐一比较,李白根本就不是苏轼的对手了。虽然李白也懂书法和音律,也曾有一幅字贴传世,但在苏轼面前,是小巫见大巫。在诗歌方面,苏轼的哲理诗同样有许多亮点。若论起他们两人分别对诗和词的贡献,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两人不相上下。
若论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知名度,仿佛李白要比苏轼名气大。凡是小学毕业的人,几乎都可以背诵出朗朗上口的《静夜思》。而苏轼没有这么幸运,他还没有一首词能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一是词比诗歌篇幅长,背诵出来难度更大;二是苏轼的词不像李白诗歌那样通俗易懂,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才能完全理解。所以李白的粉丝层次和苏轼远远不是一个层次的区别,如同李白唱流行歌曲,苏轼则是美声,歌剧,巴蕾舞。一个是歌手,一个是文坛宗师。李白的诗通俗易懂,通常理解为物理层面,苏轼更多是哲学的思考,以写庐山为例,李白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前者写物象,后者是哲学。李白在见山是山这个层次,苏轼则是见山还是山这个层次。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仿佛天生是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可以说苏轼在文学史上取得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虚幻的感觉,又为后文的人生哲思作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同时,这篇赋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句式骈散相间,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宋代文赋的绝调。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苏轼诗名与文名相仿佛,所谓“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者,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即可见其享誉之高。
由于苏轼在当时文坛上有着天皇巨星的地位,同时他又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作为宋词的集大成者,在婉约词和豪放词都有突出成就,都有不少名作传世。如婉约词《蝶恋花·春景》、《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大作更是词界珠峰。
苏东坡以他的卓越人格和精神创造,告诉我们,在艰难困苦中,人的生命可以抵达什么样的丰富性,人的心灵可以喷发到什么样的程度。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
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读其诗文,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书法家苏东坡
苏轼之书法为世人所重,除“笔圆而韵胜”外,更在于“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宋代士大夫讲求“胸中道义”和“腹中诗书”,既要胸中磊落,不随俗低昂,又要有忠义之气,临大节而不可夺。综观中国书法千年史,能执牛耳者甚少,经二王,到唐四家以降,东坡先生开启尚意书法流派,开文人画之先河,东坡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东坡先生以其俯视苍生的学养和境界,其书法自然神妙。
唐朝书法讲究法度,严谨。宋朝尚文,文章书画,不仅彰显着文人士大夫的修身治国之道,也成为标榜清明风气的外在表征,所谓“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苏轼天资颖慧,幼年作《却鼠刀铭》,苏洵称之,“命佳纸修写、装饰,钉于所居壁上”。苏轼亦从其父,宗法晋唐,但并不拘于一家一道,黄庭坚评其“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可谓是书法之集大成者。
在宋人眼中,苏轼之书法“尚意”,而“妙在法度之外”,如其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虽用墨太丰,而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又“如华岳三峰,卓立参昴,虽造物之炉锤,不自知其妙也”。在黄庭坚看来,苏子瞻书法得晋人韵致,非技法之高超,全在于“无俗气”而“韵有余”。这种“韵”得益于深厚的苏门家学,文章学问的涵养,所谓“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其后继者更将这种“尚意”多加阐释,如李之仪提出的“精神为上”,秦观讲求的“不以法度病其精神”,陈师道所言的“妙在心手,不在物也”,但在恪守法度者眼中,苏轼不悟书意,强作横书,不斜则浊,即便是运笔方式,也是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苏轼书法里还裹挟了其雄文大笔的气魄,故其书法肉丰而骨劲,宽博而秀伟。理学家朱熹说苏轼“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似较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古人。”
正如朱熹所说,东坡书法追慕成风,然其超迈处人们总是无法逾越。雄才伟略的康熙皇帝年轻时便仰慕苏轼,酷爱苏轼书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态。康熙早年有《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但终归不是书法家,没有能临出其恢弘的气势来。清代书法家吴德旋说自己“余年三十余始留意书学,即好东坡、思白二家。而苦无入处。”他感到“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气节,事事皆为第一流。余事作书,便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见,苏轼书法的超迈处,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呈现出“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随瘦亦肥”的境界。
苏轼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里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告诫学书者,“作字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字是要下工夫练的,但如果只知埋头写字而不知读书,则只能成为书匠,而不能成为书法家。也就是说,书法的“槛”绝不仅仅是书法本身。苏轼的书法里,包含了苏轼的诸多修养,学好苏轼书法,除了观其诗书画论,走入他绝妙天下的艺术世界外,还要体味他充满乐观精神的生活态度,充满担当的人生气派,充满真知灼见的人生智慧。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寒食帖》位列天下行书第三,至今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价值连城。
教育家苏东坡
在儋州,他传学于海南学子。在他被贬到儋州之前,隋、唐两朝长达年的历史中,海南没有出过一个举人或进士。苏东坡到了以后,开始讲学,培养了大量人才,他在学生姜唐佐的扇子上题写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鼓励他说,将来你考中了,我再把这首诗给你写完。遗憾的是,姜唐佐考中后,苏东坡已经去世,弟弟苏辙为他续完了这首诗。可以说,是苏东坡开启了海南的人文教化,并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破天荒”的典故。自东坡后至清代,海南共出举人人,进士97人。功德无量,万世师表。
士大夫苏东坡
历代的文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喜欢以诗言志,比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了他的不畏权贵、傲然于世的人生态度;比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体现了他悲悯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还有唐伯虎“不记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体现了他怡然自得、洒脱不羁的性格特点。而苏轼的诗词名句大多体现了他随性自由、超然于世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多次上书皇上,屡挫屡上,坐牢甚至差点丢命,真正的士大夫精神。
画家苏东坡
工于画,提倡“士子画”即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并创立湖州画派。其画作《枯木怪石图》当代拍卖成交价四亿。
吃货苏东坡
如果论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千年以来只服美食家苏东坡,他的人生太悲情了,所有人的人生走曲线,起起落落,他的人生一直落,落到无底深渊,从中央教育部长下到民间自卫队副队长,从天之骄子,科考第二(实际上第一)到乌台坐牢到穷困潦倒,关键是他感觉呢?一个字“爽”!苏东坡的一生就是“欠贬”的人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最好玩的是,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有时再搞点烧烤。他的哲学就是没有什么是吃一顿解决不了的,实在不行就吃两顿。到过无数个远方,处处都是故乡,被流离了一生,照样有吃喝,有诗酒,有远方。一个灵魂的吃货,舌尖上的美食家,为吃注入了生命的意义。
或许在一个顶级吃货的眼里,美食才是真爱,前途只是意外,皇帝老子太远,再穷的日子也要过成诗。东坡这一生赤诚磊落,唯一拿得起放不下的只有筷子。年近六旬在惠州湖山下写下,“罗湖山下真是好,橘子杨梅熟得早。”荔枝吃了三百颗,爽死东坡不得了。看得开,吃得嗨。被贬海南时,水是咸的,天是蓝的,屋是破的,因为饥饿所逼,他居然发现了一种美食——生蚝,半熟刺生,或烧烤,生蚝下酒,越喝越有。爽得不要不要的,还写信告诉他儿子,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抚平东坡伤口的不是时间,是生蚝,是荔枝,是东坡肉。
厨神苏东坡
中国美食菜谱里有66道菜由他发明,著名的厨神三味: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除了硬菜还有东坡豆腐、东坡凉粉、东坡饼。仿照太极阴阳鱼熬制出了东坡羹。一人撑起一桌席。明白了他是个顶级吃货时,再来读东坡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好吃!好吃!好吃!瞬间把吃提高了好多个档次,东坡吃得春风扑面,吃得摧枯拉朽,吃得阳光灿烂。
酒神苏东坡
李白曾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时饮酒必作诗,酒后之作能名传千古的人也很多,著名的有李白、白居易、李清照,但说到爱酒且懂酒,我们始终绕不过这个名字:苏东坡。
苏轼爱酒爱到“痴”的境界,三百多首词作中,酒出现了九十多次,他的名篇《念奴娇·大江东去》、《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酒后之作,酒给了他文思与灵感,又溶入他的愁肠,化作一首首瑰丽的诗篇。东坡先生一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从他的诗《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中“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一句,可以看出苏轼与酒的缘分之深,他对酒的喜爱之诚。
不会喝酒的诗人就不是懂哲学会酿酒的专家。这个集合了诗人、酒鬼、哲学家、酿酒大师和专业酿酒专著第一作者那么多身份的人,就是苏东坡!
人间有趣是清欢,这一切其实都源自热爱!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酒,苏东坡在数十年失意的被贬谪的生涯,如何度过那些生命的寒冬。苏东坡的一生有故事,他的生活除了一直被贬的苟且,有朝云小姐姐,还有酒,没有酒他就自己酿酒。
在酒的哲学方面,苏东坡是道家。在要不要喝醉的问题上,苏东坡是儒家。他很听孔子的话,孔子说酒可以喝,但是不能喝醉,因为喝醉了很丢人。苏东坡也尽量不让自己喝醉,他告诉朋友,“毋多酌我公须听,醉后粗狂胆满躯。”不要劝我多喝,喝多了我是要失态的。他的酒量很小,逢酒必醉,但是并不影响东坡先生的挚爱,并且常常被一堆酒友嘲笑,醉翁欧阳修就是东坡先生的偶像,每次饮酒,东坡先醉。关于自己的酒量,苏东坡说的很狡猾。他说过自相矛盾的两句话,“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意思挺矛盾的,一是说他是天下最不能喝酒的人,可见他酒量不咋地,另一句话是说他是天下最爱喝酒的人,可见,苏东坡喝酒喝出了境界和水平。相比于豪饮,他更善于玩味酒的意趣。
那么,苏东坡喝醉之后啥样呢?苏东坡曾经自爆醉后的丑态:“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崩稍步步迷。但寻牛屎觅归路,家在牛栏而复西”。老酒喝多了,苏东坡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就知道自己家在牛棚附近,干脆就沿着有牛屎的路走,一路走到牛棚里,估计最后和牛睡了一夜。
我们来欣赏一下东坡的诗歌煮酒,妙不可方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酿酒大师苏东坡
当权者喝酒基本靠别人送,但苏东坡一直被贬,根本就无权可当。所以,喝酒基本靠自己生产。苏东坡酿酒有天时地利,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天涯海角,都是官府的禁酒令达不到的地方,所以苏东坡能结合各地的文化特色,在自己无聊、失意甚至是贫困交加的生活中,酿酒而自得其乐。
苏东坡发现惠州这个地方,家家户户都自己酿酒,于是也跟着酿起酒来。苏东坡酿的第一种酒叫罗浮春。“罗浮春”名字取自惠州名山罗浮山,苏轼还给自己的酒打广告,他吹牛说,“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苏东坡还酿造了叫“万家春”的酒,他说自己最近酿的酒叫万家春,也是岭南老百姓喜欢的一种酒,可见,苏东坡的酒大概销路不错。
被贬到黄州时,西蜀道士杨世昌教他酿酒,在定州时独创了“中山松醪”,在惠州酿桂酒、真一仙酒,在海南儋州酿“天门冬酒”等等。
中国人讲究食疗和养生,所以苏东坡认为,酒也是养生的重要食品。本着这个原则,苏东坡大力发展养生保健酒。他发明了“真一酒”,并写了一首《真一酒歌》,说“远游先生方治此道,不饮不食,而饮此酒,食此药,居此堂。”苏东坡说自己不吃饭不饮水,专门喝这种酒,属于绝对的大补养生酒。
苏东坡一生酿造了很多酒,其实他并非是酿酒天才,而是他的好脾气给他带来好运气。百姓们都知道他喜欢喝酒酿酒,好多粉丝为他送来酿酒的秘方。他先是得到了一个道士的秘方,发明了蜂蜜酒。在海南的时候,他又得到一个隐士的秘方,发明了桂酒。苏东坡说,“吾谪居海士,法当数饮以御瘴,而岭南无酒禁,有隐者以桂酒方授吾,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看来,苏东坡的这个酒当属人间极品。
茶仙苏东坡
作为一位大文豪,苏轼的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懂茶爱茶,深得其中三味,以茶会友,思茶入梦,并以茶入诗。选茶,煮茶,品茶,鉴茶,茶文化皆是东坡强项,并且创作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词文章,茶在他的生活情趣、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中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当东坡与茶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苏东坡的茶如诗,诗如茶,怎么品都有味。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东坡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走来一路茶。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都要汲水煎茶。
苏轼被贬定州时曾感慨:“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挑行相随。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欧常及睡足日高时。”足以见苏轼的嗜茶,在梦中也想饮茶。
东坡对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厌凡泉”。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东坡以诗向当时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东坡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东坡博学,幼通史经,又精中医,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东坡《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文,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他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茶与东坡生活之密切,东坡茶功不一般,由此可见。
在苏轼的诗词中,茶具有君子之品格,佳人之妙质,高人之风度,兼悟禅之韵味。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中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后来,人们将苏东坡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东坡懂茶,唯茶与诗不可辜负也!
有趣苏东坡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文学史上最有趣的灵魂,一定属于苏东坡。他抖落身上的痛苦,用我行我素的快乐来反抗这世界。在厄运面前不悲观,懂幽默,睡得好,吃得好,玩得好。面对恶人,不记仇、看得破、心宽广。苏东坡真是个乐天派,从骨子里来的幽默,使他无论何地都能让人快乐,这种快乐真是种能力。
在举目无亲、如在井底的黄州,要找到一个可以聊天的朋友并不容易。苏东坡忽发奇想,用差不多人人会讲的“鬼”故事跟人搭讪。他见到街边巷口的闲人,便主动上前,让别人讲个鬼故事,由鬼故事再找到可以聊天的话题。碰到实在不会讲的,他就说瞎编一个呗!编来编去,编到双方都忍俊不禁为止。这种快乐的能力一直伴随着苏东坡渡过那些贬谪失意的岁月。
他欣赏美景,乐山乐水,琴棋书画、禅佛儒道样样精通。他是文艺青年,吟诗作画,偶尔算算星座,做做梦,发点感慨。
苏轼调侃诗人张先,张先八十五岁,纳了个小妾,苏轼写《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其中的调侃不言而喻,而张先对于好朋友的调侃,也回赠了一首诗,至今只留下一句:“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意思是,我妻子去世了,长夜寂寞,实在难熬,娶妾只合慰寂寥,并不是真正的风流成性哈!苏轼总能为朋友带来幽默和笑容,他像一束光,温暖着身边的朋友。
人间有趣是清欢!苏轼最有趣的一首诗,是这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更像一首打油诗,语言通俗,甚至有人说粗鄙,但《猪肉颂》背后的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人生,该笑的时候,不如放声大笑。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身旁的人。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苏轼是“呵呵”第一人。社交网络聊天,“呵呵”一词,曾居年度最伤人词汇榜首。很多人不知,苏轼最早使用“呵呵”这个口头语。一生文章中,竟出现四十余次。它用呵呵,笑自己,也调侃环境。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苏轼喜欢柳永,经常会拿自己的词与柳永比,有一天,自己又写了一首词,觉得虽于柳永风格不同,但自己的风格也挺好。他的呵呵,不伤人,也不自伤。黄州时期,在《与陈季常》一信中写道:“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两个人关系很好,睡在同一个枕头上,稍微一翻身,可碰到对方耳朵,也大可不必介意。心中无碍,呵呵处释怀。
浪漫苏东坡
受儒家文化影响和禁锢,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保守传统,封建排它,苏轼则不同,儒释道三通,一个人经历了生死之劫后,价值观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乌台诗案后,他脱胎换骨,放下了执念,迎来了生命的另一个春天,苏轼在古代文人里面是一个极致浪的男人,一年四季,东坡的浪漫在其文字里。
苏轼笔下的春天是这样的:
春天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春天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春天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春天到了,少年白发,人生无常,亡妻王弗去世,又逢艺妓朝云,回想往事,感怀之情油然而生。春意阑珊,就连苏轼这样豁达的词人都不免感伤。也许他感伤的并不是春景,而是逝去的青春、多舛的命运。朝云知道这首词暗含苏轼这些年宦海沉浮、天涯漂泊的感伤,所以一唱到“天涯何处无芳草”就不禁落泪。在苏轼被贬失意的那段日子里,有朝云这样的红颜知己相伴,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远在他乡时,看到万物新生的美好景色,春色无限,苏轼登上超然台,半壕春水,一城烟雨,苏轼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远在蜀中的岷峨,故乡是东坡心中永远没有出嫁的少女,峨眉一山四季秀,岷江春水拍山流。东坡的家乡正在此地,思念之情倍增,欣然而作上:《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偷得浮生半日闲,试探春情东城边,公务缠身不如闲来赏春,苏轼就外出踏青了,见到如此美景,他不禁感慨:“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苏轼笔下的爱情,是初见时的万分欣喜。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这是苏轼远行时,思念妻子王弗所作。
苏轼笔下的爱情,是望眼欲穿的急切等待。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这是一首苏轼思念妻子,却写尽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的一首诗。
苏东坡笔下的深情,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发妻王弗在26岁的时候,不幸病故。苏轼将她安葬在了家乡的小山上,然后他在山冈处陆陆续续地亲手种下了三万棵雪松。他在诗中曾写道:“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失去了王弗的苏轼,也开始了他一路被贬的后半生。十年之后,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已经被贬到了山东密州,这一天,他做了一个梦,然后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千古悼亡之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他在梦里,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那里有他钟爱的妻子,但如今即便能够相逢,她也应该认不出自己了吧,十年的时间,自己已经烟尘满面、鬓角披霜。苏轼想到家乡的山冈上,自己种下的三万棵雪松,当时还是小小的树苗,现在应该都长大了吧。但如果能够再次看到它们,自己又会有什么感受呢?想来,或许也只剩下,那刻骨断肠的悲伤了……
撩妹高手苏东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一首诗把青春美少女王朝云撩到了。
善良苏东坡
苏轼的善良,深沉而厚重。苏轼曾经对弟弟说,自己上可以和玉皇大帝畅谈古今,下可以和街边乞丐把酒言欢,在苏轼的眼中,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是不好的。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才可以写出那些让人惊叹的诗词,但这种纯粹的性格,无疑是没办法在官场里混明白的。在徐州,他不舍昼夜、陷身泥淖,与洪水斗争近两个月,拯救一城百姓。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造苏堤,修建水道,终结杭州城千年水患。他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善事,造福一方;更在生活的点滴之处,践行着数不清的小善。他看见路旁饿死的小孩尸体,嚎啕大哭,眼含着热泪将其埋葬。他的善举,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也化为他人生路上的“庇佑伞”。饥寒之地,总有百姓给他送来粗茶淡饭。居无定所,总有穷书生为他搭建容身之所。落难之时,总有官员接济他,哪怕革职也在所不惜。三朝太后,一个让他免于流放,一个让他做高官,一个救了他的命。朋友马梦得,一生崇拜他、追随他,陪着他过穷苦受罪的日子。每次离任,百姓满含热泪,担酒相送,感激他的恩德。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足矣。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苏轼最终死在了被贬的路上,他之所以得到了这么个凄凉的结局,只是因为他不想趋炎附势,只因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道。
医神苏东坡
他在杭州设医院,又当院长,又是医生,免费救济于老百姓。为民治病,搞饮水工程,清洁水源,保护人民健康,还建议广州太守筹集基金,仿医院,治理水源。由于他懂医通药,又擅长于食治,他把收集的方剂著成方书《苏学士方》、《圣散子方》,一生写出了不少有关中药材的诗词,并有精彩故事流传下来。
有诗为证:北宋时期民间食用黄芪粥,苏东坡就此写了一首黄芪诗:“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阳争牛到作团。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橘皮:“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市长苏东坡
徐州抗洪。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苏轼禁富民出城,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丈,洪水渐退,受神宗大奖;首创监狱医师制度;菩萨心肠,在武昌,上书太守要求禁杀婴儿,尤其是女婴,成立救儿会,救活婴儿数千人;救民于水火,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旅行家苏东坡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芬芳。一生的足迹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北至北京,西至川渝,东到篷莱,南到海南。这行程杜甫弱暴,李白沉默,徐霞客哭死。每到之处,风花雪月,诗酒花茶。
营销大师苏东坡
前后《赤壁赋》、《西湖》、《罗湖山下》这些文案会羞死当下广告人。
水利工程师苏东坡
做官十四城,政绩斐然,百姓称道,著名的杭州西湖工程,惠州西湖工程。
舞蹈家苏东坡
他编排导语的《定州秧歌》流传至今。
黄州苏东坡
东坡的一生有个重要的分水岭,从他的称呼即可看出,苏东坡与苏轼,中国汉人有个极其不耻的性格,嫉妒内卷,只要你了解苏轼在“乌台诗狱”经历的生命苦旅,你就一定明白这种告密极恶有多么残忍。只要你了解“乌台诗狱”里那帮小人的嘴脸,以及王安石之流的垃圾手段,你就知道苏先生承受了多么深重的灾难。
当时苏轼从监狱中出来,只能一个人去黄州那个荒凉之地。很多人后来看他在黄州写的诗那么豪放豁达,那么有生活情趣,还以为苏东坡是在享受人生,其实,他当时经历的凄苦挣扎,太难了!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他开始从士大夫逐渐接近平民,“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这期间,他的作品之盛《寒食帖》、《卜算子》、《赤壁赋》、《念奴娇》最好的书法,最好的词,都出来了。他的生命有了一个跳跃。“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词一直以来都不深奥,但会带出一种意境,仿佛他穿越回了三国。“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也并没有因为贬谪而意志消沉,他还有调侃,一个“笑”字,已经对很多伤痛早已忘怀。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名气太大了,朋友太多了,江湖地位极高,以前都是呼朋唤友的,官人文人对他进行各种唱和。但是,从上面文字看,在他出事后,朋友们连信也没有,门也不上,尽管都知道他冤枉,但连个安慰话也没有,对他写的诗连个打赏也不给,甚至对他写得极其牛逼的字也没人要了。就跟今天被学生举报的老师工作丢了,多半没人敢用是一样的。
于是,一代大师苏东坡就只能混迹于渔樵耕之间,而不被读界所接受。为此,他也只能晚上搞点土酒喝喝,还不敢喝多了,怕睡着了乱说话,被小人听了后再去告密。
苏东坡这辈子,终于在熬死了几个皇帝才能回到京城的。不过,他比刘禹锡还要惨,老刘毕竟还是回到长安了,而老苏回东京路上就在常州病死了,想想真特么郁闷,真特么辛酸!
苏东坡这辈子,到底是如何突围的,各有说法。按我个人理解,最终靠的还是价值观的信仰,还是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这些让他变成苏神了。
很多人说苏东坡的时候,都用“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甚至说他在官场如何如何失意。其实,苏东坡政论、策论写得极其牛逼,后来在很多州也落地了太多政绩。仅从官位上说,人家也是做过尚书的人,做过十几个城市的市委书记。
但是,千年历史风云,以官场视角谈苏东坡就太俗了,人们能记得他的永远都是作品,都是人格,都是精神。他用自己的人格志向,创造神仙都不可能完成的境界。
回过头来再仔细想想,催成苏东坡成为“千古一人,罕见其匹”的那个现实支点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还是东坡先生的批评文章。很多人或许没有看过让他陷入“乌台诗狱”泥沼的那篇《湖州谢上表》,有一回,我一字一句读完后,仰天长叹,这家伙还真把一篇谢主隆恩的应酬文章,确实写得像是讨伐朝庭和皇上的檄文了。
当然,如果皇帝愿意将之看着是几句牢骚,王安石引进的那帮宵小也不刻意进行过度解读,这样的批评文章,完全可以作为千古劝谏的经典。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懂得批评就是建设的好皇帝,真的太少了。
有时候我退一万步又讲,也还真得感谢神宗皇帝,包括曹皇后,因为他们也是苏轼粉丝,于是才有了“不杀之恩”,才让苏东坡这个名字和作品,被千秋万代铭记。
国民偶像苏东坡
东坡的人格魅力在那个时期成了举国偶像,神仁二宗、太后皇后、政治劲敌、庶子百姓对他的崇拜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皇帝一周不见东坡新词,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被贬黄州时,得了重感冒,没有赋新词,皇帝郁闷,问其状况,有臣报东坡已死,皇帝正吃饭,筷子一下掉地,泪流满面。告曰:休膳三日。如果当时有媒体抖音,这个粉丝会吸多少?就现在?
而今,即使过了年,苏轼依旧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男神。苏东坡在常州病逝,他最后栖身的地方竟是朋友帮他临时租来的一所小房子。他的温暖和宽容,感动了那个时代,也继续感动着今天的我们……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明月仍挂中天。可每当看到月亮,我们仍会记起那句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有一场雪,下在心上。丧母,丧妻,坐牢,破产,流放,一直流放的东坡先生,在悲惨的生命旅程里活出广袤壮观的生命位置,以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历程留给了人类近千年来无穷无尽的思念。
东坡不死,东坡千古!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祐八年(-)
苏轼降生
娶王弗
中进士;母丧;服孝(.4-.6)
举家前往京都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
任职史馆
妻丧
父丧;服孝(.4-.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
娶王闰之
返京;任职史馆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任密州太守
任徐州太守
任湖州太守;入狱
谪居黄州
往常州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元祐年间太后执政(-)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太后执政()
北返;往常州;逝世
北宋亡
王伟,笔名知止,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房地产CEO。心有八爱:写字,码文,插花,登山,玩茶,收藏,舞者,厨艺。
自幼学诗习书,饱读古今经典,以苏东坡为偶像,以王羲之为榜样,将有趣灵魂落于文字,将魏晋风华融于笔墨,作品满含蜀风雅韵,尽展云天襟怀。
代表作:《如果我在四川遇见你》、《巴渝大地赋》、《蜀山赋》。曾出版作品集《白昼之光》、《明月清风》、《中国当代作家精选》等。
诗观:思想是文章的母亲,哲学是文章的近邻,境界是文章的灵魂,张力是文章的生命力。有天地正气,有爱的力量,有温度的生命,有氧气的文字,有深刻的思考,于虚无的内心种植芳香,苟且而深情。
书法观:书法,骨子里的中国艺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为书写注入生命的意义,于灵魂深处铺开时光,笔墨穿行,长河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