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认真辅导孩子做作业,孩子却说我想睡觉
TUhjnbcbe - 2024/5/20 23:21:00
怎样治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2/5781078.html

多数人都遇到过这个场景。

突然,无缘无故,心跳加速,身体发抖。

越是极力去克制反应本身,但在很多情况下,结果越来糟。

对极少数人来说,能顺利地辨识出自己的情绪,找出原因,放松自己。多数人做到并不容易。

这样特质的人,对自己或他人身体、情绪的觉知是很弱的。

很多成年人尚且不容易做到,小孩子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更加显著。

非常典型的表现就是“我不想、我不理解、我不关心”:

比如,表现出来想睡觉的小孩,内心深处OS是:我不想做作业,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作业,不关心做不做作业。我只想告诉你,我要睡觉了。

这样类似的情景,不知道激怒过多少家长。

出现这个状况,问题核心,是孩子没有建立心智化的能力。孩子不知道,他不一定是真想睡觉,或者单纯只是想逃避作业。

逃避作业的原因,或者是不会害怕家长责骂,或者觉得作业烦,或者觉得家长辅导得很烦,等等。

但是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我想睡觉,他不关心大人怎么想,怎么理解。而他又没有能力说出真实的原因,只是表现出昏昏欲睡,让家长觉得这个小孩在和自己对抗。

家长和孩子的很多故事,如同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孙悟空一样。

远处走来一个美女,孙悟空认为看见了白骨精,唐僧只看见了一个民女。孙悟空一棒子呼上去打死白骨精,唐僧怒不可遏。你猜孙悟空怎么想?他讥讽唐僧,你这和尚,看见美女,动了凡心,想圆房了吧。

两人闹来闹去,最后唐僧动了杀手锏,念起紧箍咒,把孙悟空痛得死去活来。气到头上,唐僧干脆说,我不认你这个徒弟了,你走吧。(见《西游记》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这情景,是不是很像家长和小孩闹矛盾的样子?小孩说不清他到底在干嘛,家长理解不了小孩在干嘛,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家长被气得暴跳如雷,恨不能找个地方退货。小孩还是生无可恋的那般倔强。

心智化的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建立。

01,无法准确共情自己

孩子有时无意中听到父母的一句话,或者考试成绩他不满意,焦虑即将要开始的作业,越是敏感的小孩,感受就越剧烈。如果他们觉得无法承受压力,会选择“隔离”的方式保护自己,比如不说话,睡觉,或者躲起来。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不能准确地感受伤心,愤怒,厌恶,或者难过等等。但这种自然产生的情绪,依然会很隐蔽表现出来,甚至于超越心理体验,变成一种生理体验。

例如表面上面对作业不烦躁,但一坐下来做作业,就要睡觉。

走着去学校,到了校门口,突然开始哭,开始肚子痛。

这些时候,父母去问,孩子也说不清到底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暴躁的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在找借口,在撒谎。

对孩子来说,真实的情景,是他不理解自己,不知道内心感受,对于内心深处的讨厌和恐惧,本能保持距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而值得注意到情况,是如果孩子同时很难看到快乐,说不出有什么事情让他兴奋、愉悦等,这样的孩子就可能需要提高心智化建设。因为心智化的困扰,孩子在用回避远离消极情绪的同时,也在回避积极情绪。

这样的困境很难打破,父母试图去共情到孩子,想要去理解和描述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就会迅速反应:我不想、我不理解、我不关心。

造成这样困境的状态,和亲子关系相关,与孩子自身心智化水平也有关系。

02,无法准确共情他人

面对心智化发展不足的孩子,家长往往会感到难堪。这样的孩子,会提出让家长为难的要求,或者做出家长极度不舒服的行为。

这些情形,家长或许都遇到过:

家长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完全不放在心上。

家长必须得无时无刻陪在孩子身边。

孩子喜欢的东西,家长也必须喜欢。

整天沉迷于游戏,完全不能放下。

这样的孩子,最让父母抓狂的地方,就是自己的一些行为明明不符合社会规范,但是他不能理解为何引起别人的反感。即便在很耐心的追问以后,孩子会回答: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这样对我,我又没有做错什么。

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能怪孩子,这更多是家庭教育长期引发的结果。他们的问题,是无法感受到其他人常态的情绪反馈,为此不能正确根据外界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他们的兴奋点在一些家长喜欢的学习类型事情上,这样的问题往往会被忽略。但一旦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了家长不喜欢的打闹、玩游戏等等事情上,就会让家长无比烦恼。

而且,这样因为心智化发展不足,对情绪感受力弱的孩子,对外界的情绪反馈是严重两极分化的,不能感受到外界的常态情绪反馈,还会因为自我保护机制,过度放大一些负面的情绪反馈。

比如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无意间皱起眉头。这样的孩子会想,家长觉得有问题,他们已经厌烦我了。因为感受到过度的负面情绪,孩子也会强化防御机制,不说话,不回应,陷入更多暴躁反应、沉迷游戏等行为。如果激发起了家长的负面情绪反馈,家庭关系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对家长来说,孩子情绪变化突然,很难教育。家长期待的孩子,能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完成良好的教育引导,解开家庭教育的死结,需要双向的努力,尤其是家长的努力。

03,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心智化?

心智化能力发展的决定性阶段是三岁和四岁之间。如果错过了,那今天,现在,此时,就是最好的开始。

作为家长,能够做些什么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心智化呢?

1、情绪训练

如果发觉孩子的心智化发展不足,父母可以在能够自我控制的情况下,多表达一些情绪,这些情绪也包括愤怒、生气、伤心等被认为负面的部分,但是尽量用语言去表达,同时说明这种情绪的名称。切忌,这些真实的情绪,万万不能变成斥责、辱骂、殴打。

第一步是父母在进行心智化培育的时候,选择自己能充分控制自己的情况下。尤其是面对10岁以后的小孩,他们的改变非常艰难,家长往往容易感觉自己努力付出白费,而陷入失控。为此,维持平静、平和的行为,无比关键。一旦发现自己开始情绪失控,马上结束这个环节。如果有可能,和孩子保持距离一段时间。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互动,一定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理解的前提下。虽然有血缘关系,但这并不代表双方必然可以进行有效得沟通。

如果双方关系已经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了,那么父母先选择包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他的一切,减少对孩子的指责,批评,评价。没有这样一个前提,孩子发自内心的改变,无从发生。这个部分,文章后续有补充说明操作方法。

第二步是试着和孩子一起学习情绪有关的知识。了解情绪有哪些种类,情绪怎么来,情绪和我们的身体什么关系,如何了解情绪和辨识情绪。

第三步是在感觉孩子表现有异常的时候,先教会孩子学会辨识出当下的情绪。同时,父母在有情绪的时候,也需要平静地告诉孩子,自己现在是什么情绪,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切忌,是平静的,不能失控。

第四步是学会面对情绪。如果孩子是对父母生气,父母按上一步和他确认,现在是愤怒。第二步是和孩子确认原因,比如可以说:“我一定是做了什么让你感觉非常糟糕”。如果你已经清楚原因,可以在和孩子确认后向孩子道歉,不管你自己是不是出于好的想法,要勇于为让孩子感到糟糕的事情向孩子道歉。但是,随后你也需要解释,孩子感觉很糟糕的事情你自己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在辅导作业的时候,父母遇到孩子抵触做作业的时候,

2、永远像对待婴儿一样理解孩子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一个最大问题点,往往在于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了,应该有更好地理解判断能力。有时候想想,婴儿就是尿在裤子里,父母也并不会生气。无条件的接纳一个孩子,就像面对一个婴儿一样,他们会哭会闹,会闯祸,会搞乱很多事情,但父母总能保持慈爱宽容的笑容。

另一个问题点,是父母在孩子长大以后,会过于依赖语言交流,但不注意声音与动作。回想我们和婴儿交流的时候,更多是通过声音与动作表达自己,和婴儿的沟通也是不断地猜测和确认。例如孩子突然大声哭泣,妈妈会跑过去温柔地抱住婴儿,抚摸拍拍他,然后用温柔的声音确认:“宝宝哭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呀?”然后一项项的检查,困了、饿了、痛了、尿了、烦了,到底属于哪一个。

这样的沟通对话过程,就是心智化过程,孩子表达出一个行为或情绪,他自己并不能用言语梳理清楚,作为父母,不断的去猜测与确认:“我想把我的想法说给你听,你看是这样吗?”

这个过程,会带来双向的收益。也能帮助家长对这种情绪有更好的理解,通过孩子的情绪,理解自己类似的情绪从何而来。

毕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心智化能力发展不足的孩子,父母也会有类似问题。一个良好的亲子互动过程,能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也正因为此,如果发现问题启动情绪训练的时候孩子已经较大了,孩子的问题根深蒂固,父母要解决孩子心智化发展的难度也会更大。而越是这样,就越是需要父母投入更大的耐心和能量,去改变自己,改变孩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Thebesttimetoplantatreewas10yearsago.Thesecondbesttimeisnow.

(作者简介:家庭教育指导师,初级情绪教练,中度焦虑症康复者。政法大学学士,长江商学院EMBA,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欧大学访问学者,智库研究员,专栏作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认真辅导孩子做作业,孩子却说我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