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某一天,28岁的伦敦市民约医院,这是英医院。在这之前,约翰已经连续好几天发低烧,晚上盗汗,整天不停地地咳嗽,更可怕的是,在咳出的痰液中还带着血丝。
检查结束后,医生很肯定地告诉他:你得的病是肺结核晚期。约翰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医生就交给他一个信封并告诉他:请带着这个信封去住院部办手续。约翰接过信封,又剧烈地咳起来,肺结核晚期就像是一张死亡通知书。他呆呆地盯着信封沉默不语,信封上简洁地写着“医院”和一串编号,看着像一串随机数。打开信封,里面有一张卡片,用粗体标着一个字母“S”。
看着这张奇怪的卡片,约翰心里升腾起一丝希望,但医生示意他不要多问,直接去住院部。约翰起身离开,情绪极度复杂,最多的当然是恐惧和忧虑,但强烈的求生欲又让他对这张卡片充满了幻想,他不知道这张卡片上的字母S到底是什么含义,只能猜测着各种可能性。
约翰的恐惧来自于这种可怕疾病的死亡率。即便到了现代,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1],结核病是全球范围内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它存在于所有国家和所有年龄段。而且这种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者吐痰时,就容易传播疾病,感染后的人终身发病的风险是5~15%。但是一旦发病,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死亡率超过45%。可想而知,在还没有特效药的20世纪40年代,如果知道自己得了肺结核,就跟现代人得知自己已经癌症晚期是一样的心情。
英国皇家医院
白色瘟疫
肺结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的发病机理又是什么呢?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2]。当时古埃及的木乃伊脊柱片段,明确证实了结核性腐蚀病变。所以算起来,结核病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我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她的遗体经解剖就确认左肺上有肺结核留下的钙化斑。这至少证明,两千多年前,肺结核就已经传入我国了。
我国古代把肺结核称为“痨病”,发病率极高,因为民间有“十有九痨”的说法,甚至痨病被称为中国的国病。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城市的结核病传染率高达80%~90%,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四千,也就是说,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结核病患者[3]。可以说,中国也是肺结核的重灾区。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从症状来看,得的应该就是肺结核。整部作品中经常能读到黛玉半夜惊醒、盗汗、咳血的段落。是的,肺结核的典型症状就是剧烈咳嗽、胸痛、咳血或咳痰、发热、盗汗、虚弱、疲劳、没有食欲等等。
红楼梦版剧照
很多中外大文豪都是死于肺结核,比如济慈、契诃夫、卡夫卡、鲁迅等等。
热爱科学的读者一定知道量子力学中著名的波动方程,就是薛定谔在患上肺结核后的疗养期间完成的。
虽然历史悠久、遍及全世界,但人们一直搞不清楚这种病是怎么发生的,只是隐约地知道这种病好像是一种传染病。公元前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认为结核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疾病,告诫他的学生不要接触晚期患者。17世纪的意大利医学著作中也提到了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但是,这些典籍对于预防结核病的感染有些作用,对治疗却没有帮助。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年,一名叫做西尔维(FranciscusSylvius)的医生解剖了病死者的尸体,他发现病人肺部有颗粒状的病变,是一些灰白色的团块,这被称为结节[4],但他的收获也就仅此而已。后来年德国医生舒来恩(JohannLukasSchonlein)根据结节的特性,把这种疾病命名为结核病(Tuberculosis)。而因为这种白色的结节现象,人们也把这种恐怖的传染病叫做白色瘟疫。
白色的结节
发现病原体
又过了20多年,年,法国军医维勒敏(Jean-AntoineVillemin)证实了结核病可以从人传染给牛,再传染给兔子,他猜想这可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与他有同样猜想的科学家也不少,当时有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找到罪魁祸首,但一直就没有人能找到并证明真正的病原体。
直到年,著名的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也开始了结核病病原体的研究。科赫因为发现了炭疽杆菌而名声大噪,这次他又通过无数次的染色试验,终于在编号为号的样本中看到了细长的纺锤形细菌,于是科赫把它命名为结核杆菌。就是在研究结核杆菌的过程中,科赫逐步形成了证明某种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基本法则,这对于现代医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成果,这就是著名的科赫法则。科赫因为对结核杆菌的发现,在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科赫发现结核杆菌纪念邮票
研究进展到这里,医学界总算是找到了结核病的病因了,原来就是结核杆菌在作祟,它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复杂的细胞壁,呈现出小型的棒状结构。它最容易影响肺部,产生肺结核。当然,也不限于肺部,结核杆菌也会经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运输,传播到身体的任何部位,比如大肠、脑膜、肾脏甚至骨头内部等等。
现在病因找到了,你可能以为剩下的就是有的放矢,针对性地消灭这种细菌就好。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科赫在尝试了很多方法,提取了一种结核菌素,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婴儿的第一支疫苗
如果把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导致结核病看作是一个守城战,要取得胜利,在被攻陷后反击敌军是一个思路,但如果能在攻陷前抵御住敌人,就是更好的办法。这就是疫苗思路。
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有一名细菌学博士,叫卡尔美(AlbertCalmette),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了兽医介林博士(CamilleGuerin),并把他邀请来一起工作。年卡尔美开设了欧洲第一家结核病诊疗所,走上了结核病的研究之路。
卡尔美(AlbertCalmette,左)介林(CamilleGuerin,右)
我们之前讲过天花的故事,爱德华·琴纳医生从牛痘中生产牛痘苗,给人接种后就可以免疫人型天花。受到这个启发,卡尔美和介林也想从牛型结核杆菌上着手研究。但是,这个牛型结核杆菌的毒性比较强。这一点正好和天花的牛痘苗相反,天花牛痘苗毒性弱,所以作为疫苗比较安全。而牛型结核杆菌则不行,用它来做疫苗毒性太强,风险太高。
这俩人毕竟是巴斯德所的得力干将,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很快他们就想到通过传代减毒的方法(简而概之,让结核杆菌不停地繁殖传代),期待它们在繁殖的过程中改变性状。如果某种性状能够使毒性减弱,就保留下来继续传代。
在无数次的实验中,他们发现5%牛胆汁的甘油马铃薯是最合适的培养基,并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总能筛选出更弱的毒株来。年,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菌种,这时已经传到第代了。他们在豚鼠身上证明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也确认了疫苗的安全性。巴斯德所用他们两人名字的首字母来命名这种疫苗,也就是BCG,中文名就叫卡介苗。
卡介苗问世后,拯救了无数儿童,对于那些出生于结核病家庭的儿童,第一年的结核病发病率从25%降低到了2%[5],效果非常显著。
其实卡介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陌生。新出生的婴儿正常情况下出生第一天就会接种卡介苗。如果你此刻正好方便,那请你抬一抬左手臂,上臂的那个圆形疤痕就是卡介苗的接种证明。
卡介苗接种痕迹
我国引进卡介苗也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时巴斯德所公布卡介苗的研究成果后,有一位叫王良的医生也注意到了那篇论文[6]。早些年他从越南河内学医回国时,才得知一兄一妹都死于结核病,因此对结核病防治的进展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