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满分错位正解2020浙江满分作文
TUhjnbcbe - 2024/10/12 16:33:00

-1-

到底应得多少分

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坐标与错位”,出了一篇满分作文,由于该文章用典繁多、文字晦涩、立意模糊,一时间在网上引起了讨论。

我从该满分作文中选了开头段,大家不妨先感受其风格。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猜,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代社会中,传统家庭内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失去了来自以上关系的束缚,我想去过更加自由自我的生活。

上文两种表意哪个更好呢?

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话,确实无法妄谈好坏。幸好,高考语文的评分有明确的标准,我们来看一等作文语言风格明确的标准说明:

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流畅。

如果依照这两点来看,此文可否列入一等呢。

我认为,不能。

从文体上来看,高考写作要求的是一篇现代白话文作文,文本大量古奥的选词当然不符合文体要求。从语言的流畅度上来讲,过于偏僻的用词,如“嚆矢”“振翮”,明显不能带来阅读的流畅感。

一篇连一等作文的标准都达不到的作文,可以得到满分,原因在哪里呢。恐怕是因为他表达的主题很深刻、运用的典故很文雅。的确,晦涩而繁多的典故,很容易让读者以为这是一篇颇为深刻的文章。不过,如果一等作文的标准都达不到,又如何能跨过一等作文的评分来给予发展等级的加分。

我们暂且不论它是否符合发展等级的加分要求,也不论一等作文评分标准中“中心明确、结构严谨”这些要求下它是否合格,单以上文提及的“符合文体要求”和“语言流畅”这两个标准来看,本文就已经是一篇无法达到一等作文评分线的文章。

也许你会认为我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来做评判略显刻板,那么,不妨一读我在下文的分析。

-2-

真正的深刻不是看起来深刻

在进入主题前,请允许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年,美国历史上有一桩著名的“马粪争夺案”。没错,的确是争夺马粪,在那个时代,马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马粪遍地都是。而马粪是非常好的肥料,所以会有人专门收马粪。

这一年的4月6日,两个帮工去路上捡马粪,他们从晚上6点干到晚上8点,在马路上堆起了18堆马粪。两个一心做事的人,大概幸福到忘记考虑后续,所以等他们积累起劳动的累累硕果后才意识到,他们根本搬不走这么多堆马粪。于是,两人决定回家取车来搬。留下18堆未做标记的马粪,两人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上午,一位路人惊喜地发现路面上有18堆马粪,马上问了巡逻队这马粪是否有主人,巡逻队表示并不知情。于是这位路人就把马粪全部运回了自家。

等到中午,两个帮工来回收他们的劳动成果时,发现路面上空空如也。立刻四处打问,很快问到了前面的路人。两方争执不下,各执一词。马粪固然是属于马的,马是属于马主人的,不过看来马主人是放弃了对马粪的所有权。那么,帮工就认为这是他们通过劳动形成的18堆马粪,应该判给他们;路人则认为,马粪落在地上就是公家的,谁取走就算谁的。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双方上了法庭。

请问,马粪应该判给谁呢?

法官给出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判定,应该给两位帮工。判定背后的思考方式最为重要:跳出18堆马粪这一点点社会财富,要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上来分析问题。

假设我们把18堆马粪判给两个帮工,那么人们就会意识到,凡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都应该被尊重、被保护,而不能在路上见到好东西就随便拿走。这样,保护财富的社会成本就非常低,不用那么多保安、警察、围栏、电线,而这些节约出来的钱又可以继续应用在社会发展上。久而久之,人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创造财富,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创造力,也会越来越安全。

相反,假设我们把18堆马粪判给那位路人,那么人们就会觉得,只要是没人看管的东西就可以趁机拿走,于是人们就要花很大的成本来保护自己的财产,要雇佣保安、警察,要建立围栏、电线,社会成本就会越来越高。久而久之,一方面人们不愿意去努力地创造财富,社会创造力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人们习惯于处处防范自己的财产,社会成本激增。

跳出区区18堆马粪来决定如何判决,其本质是鼓励人们创造财富、还是为财富做标记,再由此引申下去,就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你能够理解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么。

回到浙江满分作文一事中,我们关心的其实并不是这区区一篇作文是不是应该满分,而是从整个社会的影响上来看,这一评分,到底在引导学生去写什么样的作文、在引导整个社会去欣赏什么样的文章。

高考的本质就是在选拔人才,那么,请问这样的满分在为现实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呢?

如果以此为满分,可以想象,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学校里没有判断力的老师们就会倡导学生们写这种堆砌典故、偏僻用字的文章,就会引发众多培训机构去创造写这种作文的公式模板、大招套路,就会激增无数作文书选编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例文……几年后,这些学生走入社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深奥难懂的句子去发邮件、写通知、编剧本、作歌词、写新闻、撰小说……请问,即使我们鼓励不同类型的人才,这样的语文,是大多数人想要学的语文、是大多数老师愿意教的语文么,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需求、这样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么。

换个角度来看,新高考一直强调“立德树人”,听起来非常空泛。但仔细想去,如果所有教育者都向这个方向努力,所有培训机构都寻找这个方向的素材,所有作文书都整理这个方向的例文,至少,我们会生活在一个明白而幸福的社会之中。

作为阅卷组的大组长,这位陈建新副教授难道还不能理解这样的思考角度么。

那么,我来帮您总结并理解一下,所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不能局限在对一人一事、一文一典的评价上,要从深入到更大的现实层面、社会影响来分析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深刻,而不是看起来很深刻。

-3-

最恶劣的影响是什么

再讲一个故事,借此分析此事件更恶劣的影响。顺便我想向读者和阅卷组大组长示范一下,怎样运用典故,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读者理解作者观点。

年,一生致力于鼓吹君权神授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感觉自己有一种神之使者般的超能力。为了证明自己超凡的理性,他觉得去法庭判判案,不仅可以过一把当法官的瘾,还能顺便炫耀一下智慧的头脑。

没想到,首席大法官爱德华·柯克恰恰是一个硬茬,直接拒绝了英国国王的要求。

柯克大法官留下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回答:

“上帝赋予陛下丰富的知识和非凡的天资,但是,陛下对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涉及陛下臣民的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的诉讼,并不是依自然理性来决断的。而是依技术理性和法律的判断来决断的,法律乃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

这段话总结起来是说,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做。

那么,我想请问,高考阅卷组大组长陈建新副教授,你称得起专业的阅卷者么?

我们来看一下他对这篇满分作文的评价:

“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不好意思,浪费大家的时间来听我读以上文字了。坦率地说,这真是一段彻底的废话。

最让我惊诧的就是,“多余的废话”,简直就是中学病句冗余一类的经典例题啊。试问,还有“本不多余的废话”,或者“略显多余的废话”吗?

之所以说这段评语是废话,是因为,这最多算是一个略知一些文艺用词的文科生堆砌起来的“商业吹捧”,完全看不出阅卷者大组长的专业性。就算这是来自一名普通语文老师的评语,都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给人启发的实际指导。不过,最为业余的是,评语没有切实地结合评分标准对作文予以分析解释。

每一句话都围绕着……论说——只有这一句大概是讲“切合题意”;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这是啥?

没有多余的废话——这又是啥?

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这又又是啥?

说好的评分标准呢?

中心明确、立意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这些白纸黑字写在评分标准里的法条怎么不讲,讲这些“多余的废话”是几个意思?

这才是最为恶劣的影响:有法不依,破坏的是整个高考评分在社会中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高考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目标、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以作为高考评分的准则、以作为高考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证明。有明确的标准在,从学生到老师到普罗大众,才能够理解语文教学、才会尊重规则,而不是要让某些个人飘忽不定的喜好来玩弄大众的认知。

按照评分标准阅卷,而不是按照个人的喜欢阅卷,这并非刻板,而是对阅卷工作的要求、是阅卷者专业水准的体现,更是对所有考生命运的负责,对整个高考选拔人才严肃性、公正性、科学性的维护。有法不依,再无人依法而为,这样的道理,难道浙江省阅读组大组长尚且不知?

不过,这可能恰恰就是陈建新大组长希望达到的效果,这样,他可以再出来四处讲解高考阅卷评分的心得,到处收割韭菜。

有没有发现,总有打着命题人、阅卷者的旗号招摇撞骗的伪学者,貌似四处讲学,其实混淆视听,不惟讲不清问题,还让大众陷入对标准、对教学的揣测和恐慌——你们是公平的执法者,还是玩弄规则、兜售仙丹的骗子?

回顾由某教学月刊报导的新闻事件,有一处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

……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我看到这一段简单要笑死了。

原来你们阅卷老师的水准能相差出去16分啊——这比我们华语圈一流名校语文尖刀班的分差大太多了啊。

然后,你们又运用2:1的“悬殊”比分再次因果推导出一个结论,“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请问,第一位老师是不是应该被阅卷组大组长当即开除啊,否则不能“满分证明”浙江高三阅卷老师队伍的欣赏水准吧。

-4-

满分作文照出多少专家

最后,我想再讲一个大家熟悉些的故事。顺便再次质朴而拙劣地展示一下引用典故说明道理的方法。

苏轼在科举高中后见到了当时的阅卷老师梅圣俞。梅问了苏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作文里有一段素材,是哪本书上看的。

然中引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事不见所据,必以示文忠……及放榜,圣俞以前所引为疑,遂以问之。子瞻徐曰:“想当然耳,何必须要有出处?”圣俞大骇,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

——叶梦得《石林燕语》

苏轼说,没出处,我编的。

当然,苏轼绝对是艺高人胆大了。但是,我更佩服梅圣俞。因为,他敢于问出非常具体的疑惑,不怕被笑,是真自信。

回到这个今天这篇满分作文上来。我在网上看到了对很多学者的采访,他们高谈阔论地发表了对文章的各种评价,什么“辞不配位”呀,什么“给满分,我也不反对”啦,什么“好的作文本来就该个性化表达”啊——蜻蜓点水、不痛不痒、避重就轻,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具体地说说哪里写得好写得不好,或者干干脆脆大大方方地来一句:我根本不知道他在写什么。

但没有哪个专家敢质疑,甚至没什么专家敢像我在文章最前面那样,对文章做具体的解释——因为谁都怕显出自己的不懂来,谁都怕比不上一个满篇卡尔维诺的高中生。真正的可悲,是一篇满分作文,照出多少不敢说真话的专家。

这就是韩愈、欧阳修这些文坛领袖提倡“文以载道”“文从字顺”的原因,这就是鲁迅先生一代新文学青年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原因。因为,当文学陷入一种以晦涩为美的潮流中时,整个社会都是病态的。

然后,就会给一些招摇撞骗的玄学留下生存的夹缝,捉摸不透的神术秘诀起名叫“潜龙勿用”,于是谁也不敢说它不能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华而不实的武术动作起个名“白鹤亮翅”,于是谁也敢面对它会被职业拳手数秒KO的惨败;反科学的医学现象起个名“阴阳失调”,于是谁也不愿相信人的身体里没有五经七脉……有些含蓄委婉的表达归于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也就罢了,一旦成为无人敢说破、戳破的“真理”,则会妨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当典型的荒谬成为所有人不敢揭穿的谎言时,这个穿着皇帝新衣亮相的时代只能走向堕落。

-5-

“满分”“错位”

至于这名写作的同学。我想,他并没有什么错,他只是接受了某一种教育、获得了某一种技巧。错在,他偶然地获得了一种“幸运”,得到满分。希望他很快可以走出这段“幸运”,并且知道,无论是成为一名作家还是一个哲人,哪怕是一个正常交流的普通人,这篇满分作文,并非什么可复制的科学方法,更不是奔向成功的优质起点。未来,还是用读过的经典和熟练的文字,真诚地表达吧,让文字和典故为主题服务,而不是让写作为文字和典故作陪。

回顾整个事件,最值得深省的,是忽视高考影响、标榜个人喜好、罔顾评分标准的阅卷者。

在白话文写作的体系里认同古奥的用词,在明确的高考评分标准下卖弄阅卷者的偏好,在现实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千万呼唤中钻营复古——浙江省高考作文的主题是“坐标与错位”,然而谁能想到,“满分”诠释命题内涵的,竟是阅卷组本身。

最后,献给浙江阅卷组大组长一段感言,我想,这样的作文您应该可以打满分吧:

我眦占着评分的判官,他漠视且弥散了文学现实主义的尺矩。本应该被恪守的法条彰显了掌握砝尺者思维的绪乱。郡望昌黎用“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理念驱除了八代衰落红尘的病吟,更不用说醉吟先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改革的张举。朱批浸淫弄权者病好的青目,成为雕虫钻营的滥觞。

1
查看完整版本: 满分错位正解2020浙江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