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最早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在17世纪至20世纪,它曾经是美国和欧洲人的“杀手”。即便是在抗生素得以普及的今天,肺结核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统计,年,HIV阴性患者因结核病死亡例数为万例,HIV阳性患者因结核病死亡例数为30万例。全球有超过万人新感染结核,其中万男性,万女性,万儿童。中国估计有88.9万人新感染结核。因此,防治结核病依然任重道远。
“面色苍白,脸颊泛红,眼神忧郁,纤弱消瘦,时不时伴随着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掩住口的白色手帕上出现一点殷红……”
19世纪欧洲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肺结核“病态美”的描写,最有名的就是小仲马笔下《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而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咳血阵阵、红颜薄命的林黛玉也是“痨病”的代表。
许多人对肺结核的认识不是来自于医生,而是来自于小说和电影。结核病人的面色多是苍白的,只是在午后才出现特有的潮红,所以人们把结核病称为“白色瘟疫”。
因为作家的妙笔,使得肺结核仿佛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情调。事实上,在伴随着19世纪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西方国家城市化加速,城市人口急速增加,但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并未完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很容易导致各种传染病的滋生,而肺结核又是流行广且容易导致死亡的传染病之一。彼时,结核病在欧洲和北美大肆流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
这种疾病不仅在贫苦百姓中蔓延,许多名人一样逃不过这场白色劫难。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德国著名诗人家席勒,美国诗人梭罗,英国诗人雪莱,还有英国文坛三姐妹夏洛蒂、艾米丽、安妮都因结核病而英年早逝,她们去世的年龄分别是39岁、29岁和27岁。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小栓吃血馒头治的病就是肺结核,而年10月鲁迅先生也因肺结核而去世。
人类早期与结核病的抗争犹如在黑暗中行路,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年3月24日,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科赫宣布,他找到了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这时人们才看到了战胜结核病的曙光。为了纪念这一发现,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疗药物的问世虽然使结核病的治愈率得到大幅提升,但“消灭结核病”仍然言之尚早。人们发现,药物的效力虽然越来越强大,但近20年来结核病却因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增多、多种抗药性结核菌株产生等原因而死灰复燃。世界卫生组织还表示,耐药性肺结核已成全球难治的传染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
一般而言,结核病的潜伏期在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如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等也可继发感染。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结核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除少数发病急促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肺结核早期,可能因为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能出现午后体温升高,常感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女性可能月经不调或停经等症状。如不能早发现并进行正规、合理的治疗,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耐药而难以治愈。
研究表明,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免疫力低下、从未接触过结核菌、有可能长期反复接触结核病患者的这四类人群更易得结核病。
因此,预防结核病主要应从4个方面入手:
首先,防止结核菌的传播,减少结核菌播散、减少接触传染源。
其二,减少结核菌感染者,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增强抵抗力、预防与结核病有关的疾病。
其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等。
最后,坚持定期做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和治愈传染源。若出现疑似结核病的轻微症状,痰涂片、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可以帮助及时确诊及时治疗。
引用:
1、世界卫生组织《年全球结核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