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远程医疗是破除分级诊疗困境有力“武器”;在国外,它更是被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张依宁是中国医院(以下简称“中国医大一院”)的一名消化内科医生,10月28日这天对他来讲感触很深。
张依宁是中国医大一院派出的第三批援冈比亚医疗队成员之一,对口援助位于冈比亚首都班珠尔的爱德华医院(EdwardFrancisSmallTeachingHospital,EFSTH)。
“Fatou我已经接诊三次了,她有严重的炎症性肠病,状况一直不稳定,治疗方案修订了几次,都没有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很棘手”,他口中的Fatou正是在当地接诊的一位患者。这天,通过远程连线这位患者有幸“见”到了几位远在中国的专家,一同为她治病。
根据患者情况,几位专家共同探讨了之前怀疑的克罗恩病或肠结核的可能性,分析了判断因素并提出诊断意见,结合冈比亚目前的医疗条件,提出了更适合患者治疗的用药方案。
“这里医疗条件差,可供参考的辅助检查化验项目很有限,遇到诊断不明确或是病情复杂的患者,常常需要试验性治疗,让患者以身犯险,医生的心里也是很忐忑。今天我们院消化科著名专家傅宝玉教授、孙明军主任、和放射线科李雪丹教授远在中国,帮助我们一起远程联合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觉得踏实多了。”远程会诊结束后,张依宁松了一口气。
中国医大一院与冈比亚远程联合会诊
会诊专家团队(从左至右)分别为傅宝玉、孙明军、李雪丹
这样的跨国远程诊疗是通过远程医疗云平台系统开展的。中国医大一院借助远程医疗新技术和智慧医疗高科技,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延伸到冈比亚地区,让非洲患者感受到来自中国医疗队的友谊与帮助,实现无国界医疗。
克服落后条件,医疗队深入“前线”
在非洲大陆上,疾病与贫穷是最大发展障碍,医疗卫生领域尤其如此。多年来,中国政府陆续派出多支医疗队赴冈比亚医疗援助。
今年6月,中国医大一院以放射科梁松年为队长、与消化内科张依宁等组成的中国援冈比亚医疗队第三批队员,来到EFSTH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这是冈比亚医院,也是全医院。队员们克服了当地医疗环境差、医疗水平低以及语言和宗教习惯等多方面的困难,很快进入了临床工作状态。
梁松年教授给患者查体
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经常因停水断电、缺血缺氧而暂停手术。队员克服了影像设备老旧且专业分科不细等系列问题,快速熟悉设备后,很快投入到横跨X线、超声、CT、MRI的复合诊断工作中。结合EFSTH的实际条件,大家在完成查房、病人诊治等工作外,还积极向当地医疗人员传授我国的疾病诊治理念和技术,队员们完成了冈比亚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获得了患者和当地同行们的一直认可。医疗队了解到当地并没有完善的消化内镜诊室,仅有一台老旧的捐赠设备已经多年未曾使用。队员们很快同当地工作人员一起调试机器,亲手安装调试完毕,并在几天后医院首例消化内镜检查,并在EFSTH院方和科室的支持下,医医院筹备消化内镜中心的建设。
通过援外医疗,医疗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认可医疗队带来的中国的医疗技术,更喜欢这些谦虚、和蔼的中国朋友,不少冈比亚小朋友得到了医疗队员赠送的玩偶。医院周边的居民,不仅学会了“你好”“谢谢”等中文,甚至还无意间学会了“咋的了(怎么了)”“必须滴(一定的)”等不少东北方言,相处之融洽,可见一斑。
张依宁医生与当地医生、患者和家属
远程医疗云技术,援冈队伍逐步“壮大”
前线医疗队员数量毕竟有限,临床常常会遇到一些病情复杂、难以诊断的患者,从前常常是借助越洋电话或是网络视频与国内沟通,很多检查数据难以全面呈现,制定的诊疗方案也比较受限,如何有效扩充医疗资源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远程医疗不仅帮助中国患者便捷就医,如今更是漂洋过海为冈比亚人民带来优质医疗资源,不仅提供了当地最实际的医疗资源短缺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当地的医疗人才队伍提供助力。
今后,医大一院也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战略,依托云技术服务、强大的覆盖网络和资源整合能力,帮助更多非洲人民尽早摆脱疾病困扰,为中冈友谊长存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