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之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弱,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解读一下到底什么是积聚?
一、积聚的概念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
二、积聚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舒,脏腑失和,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积月累,可形成积聚。
2、饮食所伤
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恣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则成聚证。
3、感受寒邪
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阻滞气机,气血瘀滞,积聚乃成。亦有外感寒邪,复因情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阴血凝聚而成积。
4、病后所致
*疸、胁痛病后,湿浊留恋,气血蕴结;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或感染虫*,肝脾不和,气血凝滞;或久泻、久痢之后,脾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均可导致积聚的形成。
(二)病机
1、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而终致气滞血瘀。
2、病位在肝脾。3、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则虚实错杂:本病初起——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虚实夹杂;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正虚为主。
三、何为积?
中医有五积之说,五积即五脏积,是《难经》对积病按照五脏进行归属的一种分类方法。
1
解读
五积是根据五脏在腹部分主部位的理论来区分的,并不是指直接发生在五脏实体的位置上。积聚按五脏分类的方法是根据五行理论进行的,强调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积病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积病的形成,以一脏为主,与五脏相关。
2
五积的临床表现
1、肝的积病叫做肥气。
发生在左侧胁下,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杯子一样,有头有尾,界限明显。日久不愈,会使病人发生咳嗽气逆、疟疾等疾病,经年累月,不易治愈。
2、心的积病叫做伏梁。
发生在脐部的上方,大小如手臂,上端到达心胸的下部。日久不愈,会使病人出现心中烦躁等症状。
3、脾的积病叫做痞气。
发生在胃脘的部位,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盘子一样。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四肢难以屈仲屈伸、*疸、饮食的营养不能润泽肌肤等表现。
4、肺的积病叫做息贲。
发生在右侧胁下,肿块隆起如同覆盖着的杯子一样。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喘促,甚至发生肺痈等病证。
5、肾的积病叫做奔豚。
发生在少腹的部位,上端到达心胸的下面,或上或下,好像猪奔跑的样子,发作没有一定的规律。日久不愈,可使病人出现喘促、骨骼痿弱、短气乏力等病证。
四、何为聚?
中医有六聚之说,六聚为病证名。六腑聚证之总称。《中藏经·积聚癥瘕杂虫论》:“聚有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
1、大肠病。
大肠病为病证名,六腑病候之一。大肠为传导之官,与脾胃同候。大肠与肺相为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大肠客寒积热、宿滞瘀积,或气虚津枯所致。临床表现多见大便异常,并可兼见肺脾症状。
2、小肠病
六腑病候之一。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表里。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蕴热、气滞郁结或气虚不禁所致。临床表现多见二便失常,并可兼见心经症状。
3、胆病
六腑病候之一。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因肝气有余、湿热蕴胆、胆气虚怯或猝受惊恐所致。肝气与七情有密切关系,故胆病多有胁痛及精神神志方面症状。胆内藏清汁而主疏泄,所以胆液被阻,不得泄越,每致发*。胆病有寒热虚实之分。
4、胃病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5、膀胱病
属六腑病候之一。膀胱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府、州都之官之称。与肾相表里,有化气行水等功能。膀胱病则有虚寒和实热等不同病机。临床多见湿热蕴结、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诸病。突出症状是小便失常(如遗溺、癃闭、淋浊、溺时疼痛等)。表现为膀胱炎、膀胱癌、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尿道炎等。
6、三焦病
三焦病,病候名。三焦即上焦、中焦、下焦,其病有寒热虚实之分,《灵枢·邪气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
五、积聚的历史发展
1、《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2、《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3、《金匮要略》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所制鳖甲煎丸、大*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
4、《医宗必读》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
5、此外,《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针灸等综合疗法,使积聚的辨证施治内容益加丰富。
六、积聚在西医临床的具体表现
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
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七、积聚的辨证施治
(一)积聚的辨证。
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的特点,其病程较长,病情深重,治疗也难;
聚证则无明显积块,腹中胀气,时聚时散,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治疗较易。
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为主,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重在活血。
(二)治疗原则
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
(三)证治分类
聚证
1、肝气郁结证
主症:腹中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兼症:脘胁胀闷不适。
舌苔脉象:苔薄,脉弦等。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2、食滞痰阻证
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兼症:便秘,纳呆。
舌苔脉象:舌苔腻,脉弦滑等。证机概要: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治法:理气化痰,导滞通便。
积证
1、气滞血阻证
主症:腹部积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质软不坚。兼症:胸胁胀满。舌苔脉象:舌苔薄,脉弦,舌有紫斑或紫点。证机概要: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2、瘀血内结证
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苔脉象: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证机概要:瘀结成块,正气渐损,脾运不健。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
3、正虚瘀结证
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兼症:饮食减少,肌肉瘦削,面色萎*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苔脉象: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证机概要: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积聚的预防调护
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见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伤阴动血。
小贴士安阳精制膏
消积化癥,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风散寒。
用于癥瘕积聚,风寒湿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安阳精制膏为国药准字中唯一一款可以治疗癥瘕积聚引起的脏腑性疾病和胃寒疼痛、手足麻木的外用膏贴,23味纯中药循经取穴直达人体12正经,无需添加,即用即贴,真正做到贴不同穴位治疗不同病症,内病外治的神奇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