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腹泻、便血的症状,想必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首先怀疑的是肠胃炎、痔疮,亦或是痢疾、癌变,但可有人知道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IBD),也会表现出类似症状。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专家们表示,IBD对大众来说仍是个“陌生人”,其实这种胃肠道慢性、进行性、致残性、破坏性炎症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长期患病,甚至癌变几率大大增加。
珠三角、长三角发病率明显增加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便血等表现。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北欧高发,亚洲发病率较低,但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有持续增高趋势。
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胡品津介绍,在我国,近10年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克罗恩病。这或许和国人饮食西方化有关。
专家们还谈到,目前很多人对炎症性肠病仍不太了解,殊不知发作起来很凶险:病程较长,且常反复发作,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可继发严重并发症,瘘管、肠狭窄和梗阻、消化道大出血等,甚至癌变。“炎症性肠病如果侵犯到大肠,范围广泛,且病史长的,癌变风险会大大增加。”胡品津指出。有统计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经确诊后8-10年,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以每年0.5%-1%的速度递增。
病因不明,西方饮食影响大
虽然IBD疾病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饮食的影响,不过医院陈旻湖教授谈到,目前该病的发病机理、病因还没有完全清楚,但基本的几大要素是已知的:
一方面,患者有遗传易感性,携带了一些容易导致患病的基因,但这不是一个显性遗传病,不是说父母患该病,其孩子日后一定会患病,只是说,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会比其他人要高一点,毕竟他携带了一些易感基因;另一方面,IBD与肠道微生态有关,肠道菌群的失衡导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改变,正常人感染病原微生物以后,能通过自身调节自己恢复正常,但易感人群在感染以后会产生的炎症反应,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黏膜炎症持续存在,导致黏膜糜烂,溃疡等。
所以,该病主要跟人的遗传易感性、肠道致病微生物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当然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饮食方式的变化,作为一个重要诱因,不可忽视。首先,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蛋白质比例增加,故摄入的含硫氨基酸明显增多,这些含硫氨基酸通过肠道细菌发酵后产生多种含硫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对结肠细胞产生*性作用;其次,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会损伤结肠粘膜等。
患病影响儿童发育长个
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高峰年龄是35-45岁,克罗恩病的发病高峰年龄是25-35岁。前者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后者表现呈多样化,通常包括消化道表现、全身性表现、肠外表现及并发症,消化道症状主要是腹泻和腹痛。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教授指出,一般克罗恩病患者多为青壮年,在儿童期就开始起病的病例已越来越多见。溃疡性结肠炎则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陈旻湖表示溃疡性结肠炎集中发病的年龄相对克罗恩病来说年龄稍大,大概晚十年左右。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炎症性肠病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影响极大,因为他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肠道的炎症等会导致食物吸收障碍,无法获得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患有炎症性肠病的儿童,个子会明显矮于同龄人,体重也会轻不少,“我们曾收治一位3岁的小患儿,初诊时仅有70厘米”,不过患儿智力是不会受到影响,高翔强调。
炎症性肠病误诊率极高
由于大众对炎症性肠病认识率低,甚至一些医生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腹泻、便血等症状容易与其他胃肠道常见疾病混淆,所以炎症性肠病误诊、漏诊率都较高。
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曾志荣教授引用国内一篇总结过去15年诊断情况的文献介绍说,临床发现溃疡性结肠炎误诊率超过30%,克罗恩病误诊率超过60%。
在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时候需要综合性的诊断和排除性诊断,一般情况下,溃疡性结肠炎要排除肿瘤,如结直肠癌,农村地区有些人会感染的痢疾等;克罗恩病应排除肠结核、肠道淋巴瘤等。
治疗前沿
菌移植疗效尚在研究阶段
在“爱·常在”5·19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就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手段、发展新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有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内的细菌种类与数量(菌谱)和正常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在患病后出现了改变,一种治疗克罗恩病的新方法随之而来:肠道菌群移植,也成为粪菌移植。它是指将健康人的粪便悬浮液通过灌肠或者鼻肠管注入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内,由于健康人的粪便悬浮液中含有大量的正常的肠道菌群,研究者希望通过这种替代治疗,可以纠正克罗恩病患者不正常的肠道菌群,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胡品津表示,粪便移植是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已受到全球研究者的
目前有一个新概念,认为通过饮食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自我恢复,比如鱼油、亚麻油,还有一些符合碳氢化合物,左旋谷氨酸盐等,很多相关试验都尚在进行中。胡品津认为,这些未有明确证据的所谓治疗、辅助手段,都不建议患者尝试,否则亏了钱包,还可能干扰正规治疗。
益生菌也是近来受到重视的一种治疗手段,市面上酸奶等不少食物中含有益生菌,如此一来,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否可适当补充含益生菌食物?对此,胡品津也给予否定,没有科学研究实验可以证明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有明确作用。陈旻湖也强调,患者自己补充益生菌不会有何效果。
专家提醒
怀孕患者要注意药物选择
医院消化主任医师李明松教授介绍,医院就收治了几百例病例,值得
李明松进一步谈到,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会对卵子的形成造成影响,但同时女性妊娠也会对克罗恩病的病情造成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受孕、胎儿发育以及分娩阶段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女患者所处的状态、病情和药物治疗是相互影响。患者怀孕应选择病情稳定期,活跃期则做好避孕。
虽然,治疗克罗恩病的药物对妊娠有影响,但李明松表示,目前用于克罗恩病治疗的多数药物均可在怀孕期间服用,除了甲氨喋呤与沙利度胺,TNF单抗(如英夫利昔单抗)也应当在孕期6个月之前停用。总而言之,只要是规范治疗,克罗恩病所用药物对于女性患者的生育不会造成危害,在怀孕前及怀孕期间均应当始终维持克罗恩病缓解,注意药物选择,忌用甲氨喋呤与沙利度胺,这些也是克罗恩病患者分娩成功与否的关键。
(记者:李劼实习生:丁再孪通讯员:绍斌福祥文杨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