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高密四中老一辈教师的普遍记忆里,李希贵既有脚踏实地的干劲,更有超越时代的视野;既敢于打破传统秩序,更善于构建普惠公平的新格局。他在高密西乡这片厚土上酝酿与蓄势后来影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磅礴力量,为这所乡村高中留下校长与教师相向而行、共创美好的历史遗产,把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一”的理念深深镌刻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荣耀墙上。
他从高密出发,高密也随之进发。他为家乡挣得光彩,家乡也在基础教育领域赢得一席之地。在新高考落地实施一年后,在教育重点项目攻坚年启动之际,重温、重读有关李希贵校长的书籍与言论,将会带给我们重续辉煌的动力和拼搏接力的韧劲。只要创新+实干,高密教育就会形成既有群山又有高峰的活力局面。现编发《李希贵校长纪事》以飨读者,以期引起全体校长的深沉思索、切实行动,为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而努力奔赴!
李希贵校长纪事
1
张好敏口述夏毅整理
李希贵校长留心听取教职工意见。第五次教代会期间,张好敏老师收到了一份优秀提案奖品,这使他莫名其妙,在教代会之前征集提案时,他的提案不是这一内容,无功受禄,内心有愧。
仔细想来,有这么一回事。一次,张老师和李校长一起在学生宿舍区督查,闲谈中,张老师说最好在中午学生起床后加上一段课前活动时间,李校长表示赞同。一句闲话,李校长却挂在心上,后来,四中作息表上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安排了“课前活动”这一内容。让学生或讲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趣话,或唱一支歌,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日子过去很久了,李校长却想着这件事情,教代会期间,他提议工会的同志把它作为优秀提案。
有人不知道四中门口“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对联的来历,其实那是李校长的自勉联。张好敏老师担任班主任的九O级一班负责“怡心园”的规划和管理工作。一个午饭后,张老师看到园内有几块花地没浇,就顺便浇起来。同学们已经午睡,张老师不想打扰他们,李校长看到这些,就劝他休息,张老师本来和李校长聊惯了,就说了一句趣话:“怕苦累别来四中”,这本是开玩笑,说者无意,可听者却有心,第二天早饭后,他从兜里掏出一个纸条给张老师,张老师展开一看,上写到:“怕苦累莫入此门,图轻松另寻他处”。李校长还补上一句:“让我们共勉”。后来李校长把它刻在了四中门口,以警策自己。
李希贵校长意识超前。四制改革完成之后,他曾跟张老师谈起今后三年的教改设想。怎样加强题库建设,怎样进行电脑网络教学。那个年代听起来真有点天方夜谭,可他却真的做起来,首先建设了科利华课件、题库,其他工作正在筹办,由于工作需要就由李可义校长担当起来。
那是一九九三年冬天,语文组的同志们观摩了魏书生的课后,正在办公室内讨论,李校长来了。同志们知道李校长很随和,就跟他聊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对魏书生课堂教学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李校长插话说:“魏老师做法是正确的,如果把学生当成机器,怎能培养学生个性?没有一个作家或语言大师是老师教出来的。”李校长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要还给学生时间,而且要还给学生思维。他认为四中目前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同志们也有这个要求。他跟同志们一起设计改革方案,并找来了外语组的同志给起了个名字叫“ACT”,语文“ACT教改实验”从此产生。这棵弱苗从萌芽到成长,全是李校长扶持的结果。
李希贵校长注重实干。我们见李校长办公室里经常放着方便面箱,里面盛的是李校长的夜餐。夜深了,李校长吃点方便面,再到学生宿舍区去看看。张好敏老师谈到这里深情的说,李校长本来工作繁忙,可夜深人静,师生酣睡,他却出现校园里。李校长从来不用通过班主任汇报来了解学生情况,却抓住了学生的脉搏。李校长一心想着学校工作,母亲有病,就让在体育场工作的妻子照料,除开会到高密走趟之外,很少回家。夏天,办公室的堂椅就是他午休的地方。在李校长眼里从来没有困难,他曾勉励张老师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实干的结果就是成功”。为了自我加压,在很多会议上,他多次提出,如果四中工作在全市评估中居同类学校下游,校长自动辞职;如果居中游,在结构工资评估中,校长三年内不得晋职;如果只在一年内评为上游,第二年滑坡,校长不得晋升一级职称。谁都知道,李校长从来没拿过奖金,四中的工资表上,中层领导的工资额比李校长的高出许多。
好事不抢先,苦事带头干,这是对李校长的真实写照。在他任职期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全市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四中的形象,影响了整个高密教育,李校长也多次被授予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从各方面的条件来说,早该晋升为高级教师了,由于受名额限制,他总是把分配的名额让给年龄较大,教龄较长的同志,自己却迟迟不能晋升。有一年,市教育局指定名额让他晋升,谁知,他又把这一名额让给了其他同志。
一九九O年的冬天,学校分别到双羊、田庄、井沟、高戈庄、阚家、蔡站召开家长会。当时,天寒地冻,北风凛冽,学校只有一辆双排大头车,车小人多,每次出发,李校长总是把年龄较大的班主任塞到驾驶室里,自己却伙同青年教师坐到后斗里。谈到这些,同志们无不感叹。
李希贵校长与人随和,为*清廉。学校来客,他总是找相关部门负责人作陪,有关单位请客,他想方设法谢绝。和同志们一起在单职工餐厅就餐。一碗豆芽,一棵大葱,这是李校长的常菜,饭虽清淡,他吃得却津津有味。餐桌边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串串惹人的笑话。全校单职工都愿到职工餐厅就餐,都想和李校长侃两句,职工餐厅简直成了职工聊天室。
说起来还有一段笑人故事。九三年夏,李校长的叔叔到学校找李校长。原来李校长的叔兄弟报考高密四中,考试成绩不很理想,按照高密四中当时的规定,需交元的委培费。李校长的叔想,自己的侄子在高密四中当校长,什么事说了不算?就这点小事还用那么认真。于是找到李校长面前。按理说,一校之长解决这点小事也不算什么,谁知,李校长却对其叔说:“叔,学校是大家的,也有咱一份,咱就应该支持学校才对。”事后,李校长代其弟交了委培费,才领取了入学通知书。
李希贵校长关心爱护学生,他常说:“学生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小事情”。学生刘惠云因星期日家长没来校看她,而站在阳台上哭,李校长教导她要牢记校训,“永不屈服”,不怕挫折。在校长的教诲下,这学生再没哭过,九三年顺利通过高考,做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刘建美同学得了肠结核,在家治疗,其哥和姐当时在高校学习,李校长得知后,在生活上帮他度过困难。刘建美因治病缺课而学习一度落后,李校长建议班主任成立补课小组。在校长的鼓励下,刘建美在校学习了六年,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姜鸿同学腹痛,李校长亲自带他到卫生室,李医院探望……事实上,四中的每个学子都沐浴着李校长的甘霖。
李希贵校长给人排忧解难。他关心爱护青年教师,不仅在精神上鼓励,业务上培养,就是在生活、家庭等方面也时刻放在心上。四中青年教师成分较大,当时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对象,找个非农业户口的也不那么容易。李校长当起了红娘。他跟双羊镇团委联系,定期组织青年进行联谊活动,又跟第二棉油厂*支部联系,举行联欢晚会,让青年职工经常交往,加强了解,增加感情,并想尽办法把正在热恋中的一方调进四中工作,他多方筹资,为青年教师盖起新房。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九九二年冬,为十二名青年主办集体婚礼,六对伉俪乔迁新居。
四中是一处农村中学,教工家属在农村的为数不少,李校长千方百计为这些教师排忧解难。他多次以召开三结合教育工作会议的形式,邀请教工家属所在村的*支部书记来校,向他们汇报这些教职工的工作业绩,请他们帮助解决这些教职工家庭的耕种问题。他多次和这些教职工一起到所在乡镇*委书记家中拜访,让他们协助各村书记解除这些教职工的后顾之忧。九十年代初,农村机械化水平低,有些村连台小型收割机都没有,为了帮助困难教职工夏收,李校长除让学生组织帮收外,又通过个人关系,从双羊、蔡站、呼家庄等镇调集几台收割机,帮助夏收,自己亲自骑自行车到附近教职工所在村视察。有些教职工感动得没等收割完小麦就来到学校上课,李校长发现后,硬是把他们撵回家,并说,如果再这样就扣发工资。那段时间,李校长亲自当起了调度员。
说到李校长关心教职工的事,张好敏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一家三代人都让李校长操尽了心。”一九九三年秋季,张老师母亲得了半身不遂症,当时张老师已搬到四中来住,李校长多次派车帮张老师接送老母。并亲自到他家中嘘寒问暖。为解决张老师家属农转非问题,李校长多次和他一起到潍坊人事局等单位找人帮助协调解决。张老师家属农转非后,李校长帮她安排工作。张老师的几个孩子都是李校长给安排工作就业的。九三年夏天,他多次冒着酷暑,为张老师长子跑前跑后。那年高考期间,张老师在市招待所带队,李校长在高密一中考点负责,工作够繁忙的,可他一处理完工作,就骑车到招待所,找到张老师,又一起商议。谈到这节,张老师无不感喟地说:“李校长对我真是做到仁至义尽了”。
有句歌词唱得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热爱四中,热爱教育,忠诚*的教育事业,这大概就是李希贵校长的心灵追求吧。
(照片提供:高密四中文慧学校)
往期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