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剂,然临床应用不止于少阳病证,小柴胡的加减灵活运用才是本方灵*所在。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有16条,《金匮要略》中有3条,并对其加减运用进行详述,本期内容为大家分享小柴胡汤的临证辨治思路。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
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用人参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关键。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主治证候:
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但其为用并不只限于此,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常见的证候可归纳如下: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症中的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呕而发热者。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诸*腹痛而呕者。
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辨证要点:
半表半里热证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纳差者。
常用的加味方:
小柴胡加生石膏汤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45~90克,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与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尤其小儿肺炎更多本方证,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均有奇效。
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宜更加生石膏。
小柴胡加橘皮汤原方加橘皮12~24克,治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嗽频作者。若口舌干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难宜更加桔梗。
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芍药10~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
小柴胡加吴茱萸汤原方加吴茱萸1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即小柴胡汤与吴萸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小柴胡加苓术汤原方加茯苓、苍术各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小柴胡加丹参茵陈汤原方加丹参15~30克、茵陈18克。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胡老验案举隅
吴某,男,22岁。初诊日期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两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X线检查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服后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心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
胡老据:晨起体温38.2℃,下午在39℃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15g,*芩9g,半夏9g,生姜9g,*参9g,大枣四枚,炙甘草6g,生石膏60g。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即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按:这是一则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案例,不但疑似方证的辨别很见功夫,而且小柴胡汤方证的加味化裁同样别具深意。
该患者初起见发热恶寒,伴头痛、咽痛、咳嗽、胸痛胸闷,证属表里合病,以表证为主,前医初以银、翘诸味,汗出而热不退,未予重新审证处方,而继续予辛凉解表,汗泄津伤,表邪继而得以强势入里,热势高涨,诸症加重,再予麻杏甘石汤加栀子豉汤,症不见减,反增心悸、肢凉。
综合分析,解表不得法,津伤再三,正气愈虚而邪气深入,里热诸症自不待言,而胸闷、咽痛、口苦、咽干、目眩及往来寒热又显系半表半里见症,两阳合病,而徒予辛凉解表,是以重伤阳气而病踞不去。《伤寒论》少阳病篇治则有“三禁”明示,因此对于少阳阳明合病,必须于和解少阳同时再予清解。据证予小柴胡加石膏汤。
本文转载自:胡希恕经方医学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治疗经验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尝试,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