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全球约1/3的人被结核杆菌感染;肺结核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和死亡数排在第2位,发病率居高不下,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
结核病=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这种病菌可侵及许多脏器,潜伏期一般4~8周,由于结核病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所以常常称为“肺结核”。其实,其他部位如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等也可继发感染。
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能无任何症状,患者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午后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咳嗽、咳痰,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入侵不同部位表现
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不同部位的表现症状:
肺部结核:
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午后低烧,一般为37~38℃之间,常见症状是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可伴有夜间出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病情发展还可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痰中带血等症状。
育龄期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不调的症状。但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能无任何症状,患者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
胃部结核:
临床表现不一致,有些无症状或很轻微,有些出现类似慢性胃炎或似溃疡病症状。
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反酸嗳气,腹痛与进食无关。幽门梗阻所表现的呕吐多以下午、晚间为重,呕吐物为所进之食物,不含胆汁,潜血可为阴性,呕吐后腹胀减轻。
除胃症状外还可伴全身结核症状,如乏力、体重减轻、下午发烧、夜间盗汗等。
肝结核:
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乏力。其他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一般发热多在午后,有时伴畏寒和夜间盗汗;有低热者也有高热可达39~41℃,患结核病者可出现长期反复发热症状。
肠结核:
早期多不明显,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如与肠外结核并存,其临床表现可被遮盖而被忽略。因此,活动性肠外结核病例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警惕结核病,医院就诊。
如何感染
一般来说,结核病多通过呼吸道感染,当患有传染性肺结核病的人吐痰、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甚至是说话喷口水等,都会把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带出体外,从而通过空气、灰尘传播。所以,到公共场所或者人流密集的地方,最好戴口罩吧!
其实,就结核杆菌而言,个体一旦感染,将终身携带病菌,据统计,约有10%-15%的感染者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成为新患者并继续传染给其他人。
对于不坚持规律治疗的患者,其体内的结核杆菌会反复繁殖,导致疾病迁延不愈,形成慢性排菌。患者的排菌期延长,意味着他的传染期延长,可传染更多的健康人。
感染结核杆菌后是否发病一般取决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对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一旦感染就很容易发病。如艾滋病*感染者、糖尿病患者、尘肺病患者、老年人等都属于易感人群,在有症状的情况下,应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如何预防结核病的传播传染病的流行与三个生物学环节密切相关,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在此三个环节中,阻断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疾病得到控制。
但是,结核病在此三个环节中有其特殊性,使得其预防具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保护易感人群
阻断结核菌传染
具有局限性
人群对结核杆菌普遍易感。
任何人接触结核杆菌都有受感染和发病的可能性。目前尚无疫苗开展全人群预防。
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有比较好的保护作用。尚无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成人接种卡介苗可以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
因此,通过保护易感人群而阻断传染这条途径具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切断传染途径
控制结核菌播散
具有局限性
结核杆菌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的。人与人之间近距离谈话、患者咳嗽、打喷嚏都可能在不经意间造成结核杆菌传播。
虽然戴口罩,咳嗽、咳痰时扭过头或捂住口鼻可以有效地降低飞沫传播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结核杆菌的传播,但这些措施只在已确诊的结核病患者中应用有效。
结核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很容易被忽略而不及时就诊。但实际上患者此时已经开始在痰中排出结核杆菌,成为了细菌的传播者。
因此,通过阻断传播途径控制结核菌的播散也具有一定的困难。
很重要!NOTICE通过控制传染源
主动发现早期患者
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方式
在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这2种方法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情况下,控制传染源成为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方式。
这种方式通过积极地发现具有传染性的排菌肺结核患者,并通过迅速、有效的治疗,使患者肺内绝大部分的结核杆菌被快速地杀灭,患者的痰中不再排出结核杆菌,从而使其不再具有传染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