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长江大桥、金陵饭店跻身南京“文物圈”,热点资讯,
最近,南京文广新局官微 @南京文化发布 连续公布了南京11个区的不可移动文物,总计1509处。这些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涉及方方面面,遍及南京各个角落。1968年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41岁的五台山体育馆、31岁的金陵饭店 这次被纳入文保的新兵,多数都不满百岁。可以说,南京的文物保护步入了一个不以 年龄 大小为标准,只要有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就应保尽保的全面保护时代,也可以说是 大桥时代 。 这次公布的1509处文物,均为始于2007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普查到的文物资源点,刚开始它们被叫做 新发现 ,7年后的今天,它们集体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并被晒在络上,希望南京市民共同来关注和保护它们。现代快报 胡玉梅 文物盘点 南京公布1509处不可移动文物 南京 文化家底 究竟如何?200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2009年底,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基本结束,共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点2954处,其中复查不可移动文物点1129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825处。 从那时起到现在,当年的 新发现 ,有的已经晋升为国保,有的晋升为省保,有的则变身为市保、区保。最终,遗留下1509处,身份待定,这次集体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每个文物资源点,都要请专家来论证,并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被认定为 文物 的,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艺术、历史价值。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林劲介绍,第三次文物普查总体原则是:宜宽不宜紧,宜松不宜严,有价值的都纳入普查范围,不漏掉任何一个文物点。 古井古桥多,南京依然小桥流水人家 这次被纳入文保的,都有些啥?现代快报粗略做了一下统计,数量比较大的有古民居和民国建筑,分别有300余处。 进香河,如今只是一个遗址名。历史上,南京古桥古井众多,清末有统计,当时南京古井达上万口。由于城市建设、道路拓宽等原因,古桥、古井消失得最快。不过,这次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古桥、古井,还是挺多。 桥梁有30多座,溧水的官塘桥、永昌桥,高淳的王家桥、荫族桥、寺门口桥、严家桥、缪家桥、时桥、祠堂桥,江宁的姊妹桥、八公桥、龙尚大桥,主城区的竺桥 这次公布的古桥中,江宁区最多,有23座。有友说, 今后看小桥流水人家,不必去苏锡常,江宁就是最好的去处。 新公布的古井有近80口,位于紫金山头陀岭北的六朝的应潮井、新街口街道大石桥社区内的清代尖家营26号古井、鸡鸣寺内的南北朝胭脂井、台城花园社区内的民国甘露井 其中,秦淮区最多,公布了12口井。位于小百花巷1号大院内的南宋古井,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后,每天都有市民去参观拍照。 文物越 活 越年轻,最小祠堂刚满7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文物也越活越年轻,越来越多的 新生代遗产 开始成为文物大家族的一员。 1968年建成通车的长江大桥、41岁的五台山体育馆、31岁的金陵饭店 这次公布的1509处不可移动文物,绝大多数是南京市 三普 期间的新发现,从文物年代来看,呈现出明显的 年轻化 。高淳区公布的330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187处诞生于民国以后,而鼓楼区的340处文物更是成了 新生代 的天下,超过百岁的 老古董 仅有9处。最年轻的文物是江宁区湖熟街道的蒋氏宗祠,这座2007年建成的祠堂今年刚满7岁,江宁区的王氏宗祠也很年轻,建于2000年,今年只有14岁。 不一样的 文普 应保尽保,实施地毯式搜寻 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杨新华参与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上世纪80年代,作为雨花台区的文化工作者,杨新华参与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当时,文物法刚诞生不久,人们的文物保护观念不强,很多人甚至连什么是文物都弄不明白。 我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从1956年开始的,当时的规模小,不规范,没有留下统计数据。1981到1985年,开展了第二次文物普查,当时主要是把宏大的、重要的建筑、遗址纳入文保,也就是把年龄大的,比较重要的纳入普查范围。 杨新华说,第二次文物普查后,南京也发现了非常多的文物,后来有的被公布为国家、省级、市级、区级文保。由于市级、区级文保单位是属地管理,加上当时的文物保护意识没有现在强,很可惜,已经被列入文保的总统府大照壁、秦淮区的百猫坊都被拆除了,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重建好。 2007年, 三普 开始,和前两次相比,文物的概念、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乡土建筑、传统民居、20世纪遗产等,都要纳入普查范围,同时,还增加了文化景观和工业遗产。 杨新华说, 三普 是地毯式的搜寻,尽量不遗漏任何一个文物点。 GPS定位,皮尺测三围,拍照存档 据杨新华介绍,针对第三次文物普查,南京市特意成立了文物普查小组,小组成员由南京市文广新局、区县、街道等相关单位组成。一旦发现文物点,就及时登录,同时向江苏省、国家文物局汇报。 有的区县还专门做了文物普查T恤,同时,制定了召开区县文物干部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轮流主持。主持的区县得把自己普查的文物资源点晒给大家看,由大家进行评论、评估。 杨新华说,为了确保不遗漏文物点,南京还实施了区县自查与互查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怎么进行普查呢?秦淮区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李宝云说,文物普查是一种技术活,得用GPS给它定位,确定文物点的确切位置,经纬度是多少, 不可移动文物,就是不能移动的文物,位置地点很重要,一定要摸清。 李宝云介绍,光知道位置还不够,还要描绘出它的状况,用皮尺量 三围 ,相当于给普查对象 体检 一遍。最后,给它拍照片。这样才有图有真相。体量大的文物点,一天都不一定做得完。 普查难度大,工作人员被狼狗追着跑 南京的文物点,遍布南京大街小巷,有石刻、有旗杆、有塔楼、有遗址 这些文物资源点,有的在工厂企业里,有的在居民家里,有的在偏僻的郊外,文物普查员们大都是经验丰富的文物行家,有的人怕错过有价值的文物点,特意聘请了相关专家做后援团。 相比而言,那些露天的文物点,好普查一些。在工厂企业、居民家里的,相对困难。 并不是每次去主人都在家,跑空的时候不少;有的房屋主人嫌麻烦,敲了门就是不让进。 林劲回忆,有一次敲开鼓楼区一户人家的门,对方放出多条狼狗,追着普查员跑。有的普查员被狗追得摔了跤,有的则被咬伤了。 鼓楼区文化局副巡视员张殿亮回忆说,为了一个文物点,来回跑两三趟是常有的事。 有一户人家,一开始不愿意,我们就套近乎,一次又一次,直到第八次,对方终于被感动,让我们进去普查、测量。 现在,这一处文物点也已经被列入了不可移动文物。